尕朋:“幫助他人是我一生的志業(yè)”
學生記者 呂婷

尕朋,男,藏族,青海玉樹人,清華大學法學院校友勵學金獲得者。玉樹地震中,尕朋徒手從廢墟中救出4人,被評為“抗震救災小英雄”。2010年尕朋被清華大學法學院錄取,成為玉樹州的第一位清華學子。入學后,尕朋長期參加支教活動,并參與組織了14次公益活動、6次赴西部的社會實踐,成立“愛星海”助學金,組建“囊謙青年就業(yè)服務協(xié)會”。2015年畢業(yè)后他選擇回到家鄉(xiāng),成為玉樹的一名基層選調生,奉獻自己的青春與汗水。
尕朋是當年青海玉樹的抗震小英雄,畢業(yè)后他將回到玉樹,用學到的知識服務家鄉(xiāng)建設,把在清華得到的愛和善傳遞出去。“我衷心希望大家和尕朋同學一樣,不僅擁有夢想,而且能用行動來履行使命。”這是校長邱勇在2015年清華大學本科生畢業(yè)典禮上用尕朋的事例鼓舞畢業(yè)生的寄語。災難錘煉了尕朋堅忍不拔的品格,而他人的幫助更讓他堅定了奉獻社會的信念。他曾說:“幫助他人是我一生的志業(yè)。”
邂逅清華,愛心相隨
邂逅清華,像是命運對尕朋的某種饋贈,又像是某種補償。
尕朋出生在青海玉樹一個牧民家庭,從出生起就與流離和貧窮相伴。他不到滿歲時,父親就永遠離開了他和哥哥,母親一人把他們拉扯大。有了繼父之后,尕朋舉家遷往縣城,這才獲得了上學的機會。在坎坷的求學生涯中,尕朋由于學費問題兩次被逼到到輟學的邊緣。因為有班主任等人的熱心相助,才得以繼續(xù)學業(yè)。
2010年4月14日,一場地震讓尕朋的家園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親人離去、家園被毀的現(xiàn)實并沒有擊垮尕朋。他從廢墟中爬了出來,第一時間組織班級同學到安全地集結,先后從廢墟中徒手救出4人,之后又積極加入到抗震救災志愿隊伍中。4個月后,這位“抗震救災小英雄”成為玉樹藏族自治州歷史上第一位進入清華學習的學生。

時任校長顧秉林在迎新綠色通道與尕朋交流。
尕朋說,清華帶給他的是一次“重生”。校友勵學金為他解決了后顧之憂,周圍人的期待和關照更給予他前進的動力,讓他在這里奮力翱翔,在成才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尕朋在來清華之前曾為自己學習基礎薄弱、經(jīng)濟困難而心有顧慮。然而,周圍人的愛心使他之前的憂慮被逐一消除。來校報到當天,輔導員一直陪伴尕朋辦理所有手續(xù)。在綜合體育館,時任校長顧秉林老師與他親切交談,并親手送給他一輛印有“清華”字樣的自行車和學習、生活用品。校黨委副書記史宗愷老師在大學四年里,多次面對面地鼓勵他樹立理想,歷練心志。尕朋說:“有一次談到職業(yè)選擇時,史老師說了一句‘為老百姓服務是件很幸福的事兒’,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并影響至今。”在法學院的學習時光,學院的老師、輔導員和同窗都曾給予他許多幫助。尕朋的內心被這些善意包圍,變得更加陽光和堅強。

尕朋參加清華大學“少數(shù)民族風情周”活動。
受助于人,感恩于心
每一次幫助都在尕朋心中累積了一份感動。尕朋說,他接受他人的幫助,更是因為他希望自己能早點站起來去幫助別人。帶著對學長們的感恩和作為清華學子的責任感,他在大學伊始就將自己的公益夢想付諸實踐。
本科期間,尕朋幾乎每周末都要去北京海淀區(qū)一所特殊的學校支教。在這里就讀的學生,都是在玉樹地震中失去了父母的孤兒,地震后來到北京學習生活。尕朋教的課程有些特殊——每周末教孩子們學習藏語。“他們遠離家鄉(xiāng),但屬于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化不應被遺忘,我希望能幫助他們學習和傳承藏文化。”尕朋說。

尕朋在教孩子們學藏語。
尕朋是周圍很多人眼中的“公益達人”,他先后加入了唐氏愛心社、清華大學學生愛心協(xié)會等十個學生社團,其中絕大部分和公益有關。本科期間尕朋參與大大小小14次公益活動,6次帶隊赴西部實踐,調研玉樹的災后重建情況及教育狀況。為了幫助當?shù)氐氖W青年習得一技之長、順利就業(yè),他還組建“青年就業(yè)服務協(xié)會”。除此之外,在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尕朋還設立了“愛星海”助學金,以幫助玉樹品學兼優(yōu)、家庭困難的孩子實現(xiàn)上大學的夢想。
尕朋經(jīng)常講起一個“愛星海”受助孩子的故事。孩子是家里九個孩子中的老二,雖然家里條件艱苦,但他卻非常爭氣。作為玉樹赴沈陽的百名學子之一,他的成績始終名列前茅。尕朋寒假去家訪時,看到家中患病的母親眼中滿是驕傲和欣慰的目光,弟弟妹妹也在哥哥的影響下刻苦學習。尕朋被這一家溫馨的氣氛所感動,提議要給他們拍一張全家福。看著鏡頭里一家人幸福的笑臉,尕朋突然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值得了。尕朋從那一刻決定,為了那些從來不曾放棄希望的人們,也不能停止公益的腳步。

尕朋(左一)赴家鄉(xiāng)玉樹調查重建恢復實踐。
本科四年級開學時,尕朋提出延期一年畢業(yè)的申請。而他并不是因為學業(yè)上出現(xiàn)了困難,只是單純想再多花一年時間夯實專業(yè)基礎,同時在校內外多做一些志愿服務活動,以鍛煉能力為將來回家鄉(xiāng)工作做準備。
尕朋至今仍清晰地記得,在第一次選班委的時候,班上一名同學說了一句讓他受益匪淺的話,“不是因為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而是因為責任越大能力才越大”。尕朋一直認同這樣的信念:成就他人的同時也正是在成就自己。
從玉樹來,到玉樹去
曾經(jīng),作為抗震小英雄,尕朋從玉樹來到清華;如今,他在玉樹基層選調生的崗位上已工作一年,正在為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盡自己最樸實的力量。
工作第一天,他在日記中這樣寫到:“上午西裝革履到單位報到;下午精神煥發(fā)見到書記、主任及同事們;晚上信心滿滿下班徒步穿過轄區(qū)。一切幸福源于那句‘為老百姓服務是件挺幸福的事兒’。”

尕朋(右三)回到家鄉(xiāng)青海玉樹負責當?shù)氐木珳史鲐毠ぷ鳌?/span>
在玉樹工作的第一年,組織并沒有給他安排具體職務。上到陪同書記、主任到市里參加會議、下鄉(xiāng)開展工作,下到最基本的翻譯、蓋章,尕朋每樣都認真完成。除此之外,街道領導出于信任把精準扶貧這項重要任務交由他來做。尕朋深刻認識到精準扶貧工作的艱巨性。從精準識別、入戶調查、民主評議、建檔立卡到制定幫扶計劃,各個環(huán)節(jié)都仔細落實、嚴格把關。他所在的街道在玉樹全州率先打響精準扶貧攻堅戰(zhàn)的第一槍,被設為全市的精準扶貧工作示范點。經(jīng)過半年多的努力工作,尕朋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被所在單位評為 “優(yōu)秀工作者”。
他的工作態(tài)度不僅得到了上級和主管領導的認可,還獲得了村里和社區(qū)老百姓的好評。即便是在下班后甚至周末時間,他都想盡辦法滿足老百姓的需求。別人問他是靠什么秘訣能保持如此良好的工作狀態(tài),“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他毫不猶豫地回答道。回報家鄉(xiāng)是尕朋的夙愿。無論是他踏進大學第一步時默默立下的誓言,還是畢業(yè)后回到家鄉(xiāng)的選擇,抑或是這一年工作的出色表現(xiàn),都足以證明他在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心中的信念。
正像尕朋所說的那樣:“幫助他人是我一生的志業(yè)”。所有的災難都將化為取之不盡的財富,所有的善意都將融成潤澤大地的陽光。高原的那一份淳樸,人心的那一抹溫情,讓尕朋在成就自我、成就他人的路上走得愈發(fā)矯健而有力,踏實而堅定。
供稿:學生部 編輯:李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