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木生:房子之旅,從清華啟航
來源:新清華 2017-04-28
房木生是建筑學院1992級校友。1972年2月生,廣東連南人。現(xiàn)為房木生景觀設計(北京)有限公司設計總監(jiān)。景觀設計師、建筑師、攝影師、寫作者和插圖畫作者。

房木生近照。
感謝父母給了我這樣一個名字:房木生,讓我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有恒定的追求和發(fā)揮的方向。我用自己的名字來定義自己的職業(yè)理想,確定公司的名字,追求房木共生(人工與自然共生)的設計夢想,也把它音譯成Farmerson(農的傳人),用以提醒自己的身份和對待土地的責任。
在蒼茫宇宙中,每個人的人生不過白駒過隙,卻也是一段可以珍惜的生命旅途。上學時,同學常稱呼我為“房子”,因而我也自然地將自己的經歷稱為“房子之旅”,它既是我生命時空上的旅程,也是我的職業(yè)追求旅程。
五年的校園生活,猶如煙霞明滅,歷歷在目。五年里,似乎可以無憂無慮,又可以有憂有慮:我享受著無憂無慮的大學時光,又在有憂有慮中成長。
記得大一第一節(jié)畫法幾何課上,林賢光先生研究我的名字評價道:“房木生,房子木頭生,注定搞建筑呀!”從那時起,我便開始了“房子之旅”。
學習有苦有樂,學到苦處,就盼望假期;學到樂處,就不想畢業(yè)。學習建筑、做設計對我來說是某種意義上的旅行——房子的旅行。作為一名建筑師很幸福,我們比別人更多地看到世界各地好的房子;作為一名建筑師也很煩惱,因為我們也比別人看到更多丑陋的建筑。但不管怎么說,看到更多的建筑是必要的,因此我更熱衷到各地去旅行。
大一暑假和同學去蘇杭水彩寫生,一周下雨,一周暴曬,我們整天整天躲在小巷里作畫。大二暑假去大連旅順水彩實習,在海邊曬著太陽、畫著破船,同學間有愛情發(fā)生,我們就樂呵呵地就看著他們在海邊“秀恩愛”。大三從紙上的設計走到陜北,露宿在黃河壺口瀑布邊上,看皎潔的月色,聽咆哮的水聲,我覺得自己成為了自然里的一部分,大愛這片土地。那時學生文化活動中心剛建成使用,我作為同方美術社的副社長,見證了美術社并入學校學生藝術團,自己也有幸為王大中校長的賀詞畫了插圖,發(fā)表在校報《新清華》上。大四選擇了鄉(xiāng)土建筑研究作為我的畢業(yè)設計方向,暑假走遍了新疆大大小小的角落,那些美麗的傳說和西部風情常常讓我為自己的專業(yè)感到自豪。
我的心似乎常在流浪,流浪于山水民俗中,流浪在各色房子里。跟陳志華、樓慶西兩位先生做鄉(xiāng)土建筑研究,陳先生在飯桌上、樓先生在光影里的許多教誨讓我受益頗深,讓我的流浪多了一份責任。
就這樣畢業(yè)了,在香港回歸的日子里。畢業(yè)并不能結束我的“房子之旅”,其實我的“房子之旅”才真正剛剛開始。我還要去體驗更多的新老房子,更要去設計和蓋大量房子。但愿當我成為“老房子”時,我的旅程還在延續(xù),雖然那時可能已是滿滿的旅途收獲。
畢業(yè)時,我為建筑學院1997級畢業(yè)文化衫設計了圖案并寫了“建筑九七”字樣,用了我們鄉(xiāng)土建筑的一個建筑剖面圖案。同時,也給建筑學院的學生刊物《思成》題寫了刊名。
后來,我給《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寫了一篇《清華北大風景異》的文章,對清華園及燕園的建筑、景觀及人文小品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繪和評論,提出“校園可游”的概念。里面寫到:“在校園,特別是在大學校園,年長的可以看到記憶,找回朝氣;年青的卻可尋求理想,感受進取。”所以,我認為,逛逛校園也挺不錯。
20年的時光過去了,我做過古建筑保護研究工作,更多是設計景觀和建筑。這些年來,我做的所有事情,似乎總與流淌在血液里的“房——木——生”三個字有所聯(lián)系。這是宿命,也似乎是我的使命。而這一切的起點,在我的清華。
(清華新聞網4月30日電)
編輯:徐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