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清華青年教師,深感自己肩負光榮歷史使命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 鄭曉笛

鄭曉笛與參加《建筑設計》課程的大二同學們在一起。
風景園林學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以營建健康美好環(huán)境為目標的應用型學科。在清華建筑學院,我先后參與過本科生從一年級到四年級的設計課教學及五年級的綜合論文訓練,題目聚焦于建筑與外部景觀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以及城市景觀空間的營造。同時,參與本科生專業(yè)選修課《風景園林學導論》中當代設計思潮部分的教學已近8年,該課于2015年被評為清華大學校級精品課。
7年海外求學與職業(yè)實踐的經(jīng)歷為我在清華的教學工作提供了獨特的養(yǎng)分。在哈佛大學攻讀學位時,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著名生態(tài)學家理查德·弗曼(Richard Forman)教授的課程帶領我們在酸果蔓地里打滾的場景,那種與大地融為一體的感覺,震撼了我的心靈。感受你的設計場地,就要到場地中去。因此在設計課的教學中,我特別強調學生對場地的深入調研,通過實地速寫與測量對場地進行觀察與記錄,同時靜心體會場地的光、風、聲音、溫度、活動、視野等要素所帶給自己的心靈感受。在參與清華校河景觀改造的項目中,通過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SRT)項目組織本科同學們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調研。理論課程的講授中,也盡量多地引入我參與實施或實地考察過的項目的一手資料。對場地深入而扎實的了解是景觀設計的基本前提。
如果說以前只是投入地教學,那2014-2015年參加清華大學及北京市青年教師教學比賽、2017年榮幸的作為指導教師參與北京市青教賽的經(jīng)歷,則讓我更加全面而系統(tǒng)地反思教學的本質,反復追問到底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而教?我參賽的內(nèi)容是自己的研究方向——后工業(yè)棕地再生的理論與實踐。棕地泛指因人類活動而存在已知或潛在污染的場地。指導教師們鼓勵我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多地融入到授課內(nèi)容中,同時毫不留情地追問我:“你研究成果的意義究竟在哪?”“能不能用更加簡潔清晰地語言與圖示進行表達?”當時被問得背上直冒冷汗。但我竟是如此享受這種學術質問與討論,多少個夜晚輾轉反側,想的都是參賽課程內(nèi)容,一遍一遍地推敲講授的內(nèi)容、邏輯與形式,如何采用實物的土壤樣本生動地切入相對枯燥的定義解析。
比賽不同于日常授課,然而備賽中的許多感悟與提煉,后來都被吸收融入到我在《風景園林學導論》等課程的課堂教學中。中國快速的城鎮(zhèn)化進程中,對棕地健康而有效的再利用將是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是國際風景園林學研究的前沿領域。清華的學生是中國未來重要的設計者與建設者,通過寬口徑、國際化、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相結合的本科學習,要能既扎根于我國的現(xiàn)狀與特點,又敢于挑戰(zhàn)世界前沿的研究領域;既腳踏實地,又具有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
我的教學生涯才剛剛起步,還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學習與體悟,還要經(jīng)過不斷 努力才有可能逐漸接近“無意識而有能力”的教學最高境界。作為一名清華大學的青年教師,深感自己肩負光榮歷史使命,一定要更嚴格的要求自己,以更高的標準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腳踏實地地不斷前進。
(清華新聞網(wǎng)11月1日電)
編輯:徐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