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社會責任 拓展國際視野
“薪火計劃”十期學員赴日本進行公益組織調研
清華新聞網2月21日電(通訊員 王江珊)1月31日至2月7日,清華大學“紫荊志愿,薪火相傳”志愿者骨干培養(yǎng)計劃第十期(簡稱“薪火計劃”十期)寒假海外實踐支隊12名成員赴日本東京、京都、大阪三地,開展了為期7天的海外公益組織調研。

支隊參訪“救助兒童”組織。
赴日實踐期間,支隊成員參訪了日本國際協(xié)力機構(JICA)、日本非政府組織國際合作交流中心(JANIC)等國際性海外公益組織,以及大阪國際交流中心、京都環(huán)境保護活動中心等地區(qū)性公益組織,和京都地域創(chuàng)造基金、環(huán)境市民等公眾性“草根”公益組織。除此之外,支隊成員還參訪了東京大學、京都大學,了解了日本高校的公益文化與志愿氛圍。此前,“薪火計劃”同學們還進行了同著名環(huán)保非政府組織自然之友、日本國際協(xié)力機構駐北京志愿者的預調研訪談。
通過調研支隊成員了解到,在阪神大地震后,日本于1998年頒布了非營利組織法(NPO),并從2000年開始了新一輪的公益法人制度改革。關注國內事務的非營利組織,與聚焦海外事務的非政府組織等社會組織蓬勃發(fā)展,不僅聚焦于本國內部社會問題的解決,還致力于引導公益活動“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關注全球性事務。

與日本國際協(xié)力機構海外公益項目展覽處的工作人員交流。
在調研中,支隊成員發(fā)現中日兩國在志愿者的構成上差異明顯。與國內高校志愿者是主力軍的情況不同,在日本,從事公益志愿活動并未成為大學生課余活動的主要選擇,退休老人與家庭主婦成為志愿者的主體。如何吸引青年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成為“老齡化”和“少子化”的日本社會面臨的一大難題。
“薪火計劃”十期輔導員、新聞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劉書田向參訪組織簡要介紹了清華大學的志愿服務氛圍和“薪火計劃”志愿者骨干培養(yǎng)體系,并表示在國際化趨勢下,今后“薪火計劃”同學們也將更多地參與到全球性公益事業(yè)中來。

在自然之友和日本友人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薪火計劃”實踐支隊在日本實踐期間成立了臨時黨支部,并組織了婦女戰(zhàn)爭與和平資料館臨時黨支部參訪活動。這是日本第一座收藏并展示二戰(zhàn)時日軍對女性使用性暴力證據的紀念館。館內工作人員告訴“薪火計劃”實踐支隊的同學們,他們希望通過真實的影像素材和史料記載,使更多人了解戰(zhàn)爭真相,正視和反思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同學們也積極表達了以史為鑒、珍視和平的愿望。
“2018年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作為高校學生,我們也應該通過積極開展海外實踐活動的形式,促進雙方交流,化解隔閡,增進中日民眾友誼。“薪火計劃”輔導員、建筑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丁小涵表達了自己的愿望。

聽取婦女戰(zhàn)爭與和平資料館的工作人員講解歷史。
通過這次實踐,支隊成員親身體會到了日本公益模式的成熟之處,和對中國社會的借鑒意義。“當今中國需要社會治理結構的新一輪優(yōu)化與完善。在有關社會轉型與創(chuàng)新的國際比較與借鑒中,我們對同屬于儒家文化圈、公共性的構造與中國有很大相似性的鄰國日本應該給予更大的關注。”“薪火計劃”十期學員、外文系2015級本科生張子涵說。

與希德生態(tài)生活有限公司公司創(chuàng)始人鈴木先生交流。
此次日本公益調研是“薪火計劃”第一次進行海外社會實踐,旨在通過在國際語境下的調研、交流與思考,實現“薪火計劃”學員們對于志愿公益領域知識獲取、能力提升和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提升。同學們在對比中深入了解了中日兩國的公益模式各自的特點,提出更多有創(chuàng)造性的志愿服務項目,致力改善校園乃至國內志愿氛圍,以期未來為國內外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參考。

參訪大阪非盈利公益組織中心。
“薪火計劃”由共青團清華大學委員會發(fā)起設立,旨在通過整合校內外資源,挖掘培養(yǎng)中國新一代富有公益奉獻精神的青年志愿骨干,引領校園公益文化建設。“薪火計劃”通過兩年的培養(yǎng)周期,以講座沙龍、實習參訪和公益實踐為主要手段,培養(yǎng)同學的志愿公益精神,激發(fā)同學的志愿公益熱情,并使得他們具備相關的知識儲備與基本素質。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志愿服務為契機,薪火計劃已培養(yǎng)10期共300余位心懷公益理想的社會創(chuàng)新人才。
供稿:校團委 編輯: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