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蜀新:專注的堅持、專一的堅守、專心的學習
清華新聞網4月29日電(學生記者 庫鑫 何駿通)清華107年校慶之際,1983屆電子工程系校友張蜀新又一次回到母校,回到這個所有清華人永遠銘記的家。
張蜀新1978年進入清華學習,雖然當時的生活條件并不是很好,但張蜀新和他的同學們卻并不以此為苦。“我們當時最好的午餐菜品就是土豆燒肉,晚飯就只有熬白菜了,早餐倒是好一點,還有包子油條。雖然現在看起來好像很苦,但當時我們學習勁頭很足,也并不覺得苦。”
繼承清華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張蜀新一直保持著體育方面的愛好。張蜀新上大學期間,每天下午4點半以后,清華到處洋溢著體育的活力,張蜀新也會在東操場約好友一起打排球。盡管當時的運動場地并沒有現在這么先進和干凈,但是伴隨著運動踏起的塵土,他們心中“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理想卻日漸清晰。“運動讓整個人都舒暢起來,給人一種非常好的精神狀態(tài),所以到現在我還堅持打氣排球和臺球。”張蜀新說。
走出清華校園的張蜀新,分配到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工作。2008年,調到國家天文臺,開始投身于國家天文臺天眼工程(FAST工程)中。在“天眼”的建造過程中,由于需要大量圖片資料用于考察和宣傳,張蜀新又開始學習攝影,成為FAST工程的“首席攝影師”。張蜀新說,他對攝影的愛好完全是工作驅動的。時至今日,張蜀新為FAST工程拍攝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已經多達20T,這些資料被廣泛應用于FAST工程的各種宣傳介紹中。除了FAST工程的拍攝,張蜀新還將自己的鏡頭對準了那些為FAST工程努力的普通人,從渾身泥點但是笑容依舊的工人班長,到工作認真但面對鏡頭卻非常羞澀的安全管理員,張蜀新不斷按下快門,記錄了FAST工程中這些普通人的努力和奉獻。

張蜀新校友
1978年入學的張蜀新和他的同學們,可以說是見證了改革開放全過程的一代人。張蜀新用“翻天覆地”這個詞語來形容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張蜀新回憶說,當年去貴州的飛機上還沒有多少人,航班經常取消,從機場去到FAST工程現場那150公里的山路,更是要耗費將近五個小時的時間。現在航班自不必說,去現場的時間也越來越短,從將近五個小時到現在的兩個多小時,交通的變革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改革開放對中國經濟發(fā)展的重大影響。FAST工程的成功同樣離不開改革開放——良好的工業(yè)基礎是FAST工程的根基,FAST工程使用的兩倍于國家標準的索網更彰顯了中國制造業(yè)的高速發(fā)展。
談到自己身邊的清華人,張蜀新最難忘的就是已故FAST工程原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南仁東學長。從1994年開始,南仁東投身FAST工程22年。南仁東還有很高的文學素養(yǎng),對繪畫和建筑都有自己的見解,樂于分享并堅持自己的見解。張蜀新說:“我認為清華人并不一定是最聰明的,但一定是最專注、最認真、最堅持的。”專注的堅持、專一的堅守、專心的學習,這既是張蜀新對清華人優(yōu)良品格的總結,也是他對新一代清華人的期望。
編輯:程曦 審核: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