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百年校史展亮點體會
徐振明

徐振明
2011年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時制作的校史展覽已八年了,每當我們進入校史館參觀時,展覽中的處處亮點給我們留下深深的體會。
一“帶”一“路”
展廳入口處有一條用青銅制成的上面刻有年代的“帶”子,鋪在地面上作為引導觀眾進入展廳的一條道“路”。青銅帶子始端刻有1911年的字樣,中間刻有不同年代的數字,末端附近刻有2011年數字,似有延展。走在這條刻有年代的帶子上,仿佛穿越在清華百年歷史的隧道中。1911年,清華學堂開學;1912年,改名“清華學校”;1925年,成立大學部;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48年底,清華園解放;1952年,清華調整為多科性工業(yè)大學;1985年,提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奮斗目標;1993年,提出百年校慶時爭取把清華建成“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世界一流大學”;2011年,清華宣布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
清華百年歷史,正如青銅帶末端處前言座上所寫:
“風雨激鯤鵬,水木湛清華。清華大學肇基于內憂外患、國勢衰微之際,從此與民族共命運,同時代齊奮進,為國家謀復興,雖道途維艱,辛苦備嘗,而矢志篤行、剛毅堅卓。
登高始見萬物,積跬方至千里。百年以來清華大學秉承愛國奉獻、追求卓越之傳統(tǒng),恪守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之校訓,形成中西融會、古今貫通、文理滲透之特色,倡導又紅又專、全面發(fā)展之理念。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務實求真,立德樹人,創(chuàng)新學術,貢獻社會,造就萬千志士俊彥,涌現一批學術大師、興業(yè)英才、治國棟梁,為民族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砥礪求索、奮發(fā)進取,勇任中國高校之先導,爭為世界學府之前驅。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巍峨吾校,世紀榮光。”
一“主”一“輔”
展廳內展板的設置采用一面是“主”展板,一面是“輔”助展板的方案。主展板布置在靠展廳四周的墻面處,展示的內容是清華百年歷史的沿革,使清華百年歷史發(fā)展的軌跡清晰連續(xù)。輔助展板布置在主展板對面的展架上,展示的內容是這段時期內相對獨立,但對學校、社會影響較大,人們也比較關注的歷史事件,清華歷史悠久,成績輝煌,人才濟濟,史料豐厚,要展覽的東西太多,但展覽的空間有限,無法把所有史料都在史展中展覽出來,一“主”一“輔”的展板方案較好地解決上述矛盾。主展板展出內容是精選出的清華百年校史中的主要階段、重大事件、杰出人物,使清華百年校史的脈絡清晰,前后歷史階段緊密相連,歷史沿革、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點突出,而輔助展板的內容與這段歷史時期關系密切,但相對獨立,社會影響面廣,人們非常關注,其內容也很精彩。這使人們對這段歷史的了解更加深刻全面。
“主”“輔”展板的布展方案使校史的主線脈絡清晰,結構緊密,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同時又能從多側面多角度使展現的學校歷史更生動,更豐富,更全面,此外,也使在面對大量的校史展示材料的選取上,更主動,更方便,更有效,更實用。
一“圈”一“線”
參觀史展的路線上采用了沿展廳四周走一“圈”,再從中間走一條直“線”的方案。參觀所走的路線,形如拉丁字母Φ。沿主展板的墻面走一“圈”后,從中間穿過一層展廳走一條直“線”,上樓梯到二層展廳,還是走Φ的路線。這種一“圈”一“線”的參觀路線,使觀眾在最短的時間內,走最少的路程,按學校歷史沿革發(fā)展的時序,瀏覽到校史展覽中的所有內容。
約1000平方米的一層展廳采用一“主”一“輔”展板布展方式,展廳內共有6面展板,靠墻的主展板是單面,展廳中間有兩個展架,每個展架上的輔助展板是雙面。走一“圈”一“線”的路線,正好把6面展板都參觀到。一“圈”一“線”的參觀路線是最便捷、最方便、最安全的參觀路線。如把1000平方米展廳分割成幾個展區(qū),表面上可增加展線長度和展覽面積,但參觀時要用很多指示牌引路,用很多分割線隔離,展覽區(qū)域零碎,觀眾行走不方便,聲音互相干擾,空間狹小壓抑,影響參觀的效果。
走Φ字形的參觀路線,使展覽空間開闊,布展簡潔、大氣,觀眾參觀時方便、舒適。史館參觀中常有集體活動,如新生入學時的集體參觀活動每天要接待上千名學生,都是50~100人的大隊伍,走Φ字形參觀路線,參觀隊伍沿寬敞的路線單向參觀,出入井然有序。有時展廳內有超100、超200人在同時參觀,也保持了良好的參觀秩序。一“圈”一“線”的參觀路線,容納人數多,接待能力強。
一“歌”一“匾”
在清華學校時期的展覽中,有一張清華老校“歌”詞曲圖片,對面的展架上有一塊工字廳門前咸豐皇帝書寫的“清華園”的“匾”牌復制品,展板中的這一“歌”一“匾”,把清華校園的環(huán)境文化反映得淋漓盡致。
清華的老校區(qū)原名熙春園,是康熙皇帝第三個兒子居住的場所。1852年咸豐皇帝將其改名為清華園,并為其親筆題寫了“清華園”的匾牌。
清華園位于北京西郊海淀區(qū)的東部,又在著名的“三山五園”皇家園林景區(qū)的東面,校園的環(huán)境特點正如老校歌歌詞的第一段描述的“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巍然中央……”向西看,香山、玉泉山、萬壽山蒼翠一片,向東看,水面茫茫,我們學校莊重美麗,巍然屹立其中。數百年以來,海淀區(qū)的西部山峰連綿,東部是大水淀(甸)子,以水面為主,湖、塘、溝、河、沼澤、濕地連成一片。這片有山有水的環(huán)境是皇家園林的必備條件。有山有神韻,有水有靈氣,具有山青水秀,華物天寶,人杰地靈的校園文化特點,所以,在清華校園內讀書的學生,在靈山秀水的熏陶滋潤下,聰穎睿智,才華橫溢,靈氣十足。水木清華,鐘靈毓秀,春風化雨,英才輩出。
清華校歌所贊美的清華校園優(yōu)美的山水環(huán)境,使培養(yǎng)出的學生有韻味,有靈氣。清華的校園是一塊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風水寶地。
一“前”一“后”
百年校史展覽中把一位清華解放前的校長梅貽琦和一位解放“后”的校長蔣南翔放在了展覽中比較突出的位置。
梅貽琦擔任解放前的清華大學校長17年,在清華的發(fā)展歷史中有著重要位置。展覽中雖篇幅有限,但梅貽琦的“大師論”(“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通識教育思想(“通識為本,專識為末”),民主辦學方式(設評議會,校務會,教授會制度),都有所表述。
蔣南翔是解放后擔任清華校長時間最長的一位,有十三年半,對清華的建樹很多。蔣南翔在學生培養(yǎng)中提出了“又紅又專,全面發(fā)展”,在師資隊伍建設中提出了“兩種人會師”,對學校體育工作提出了“爭取至少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為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提出了“真刀真槍的畢業(yè)設計”和建設教學、科研、生產三聯基地等,使清華在院系調整后很快發(fā)展成為國內實力最強的多科性工業(yè)大學。特別是那時提出的“清華園──紅色工程師的搖籃”,“歡迎你,未來的紅色工程師”口號,使許多五六十年代畢業(yè)的學生至今記憶猶新,他們政治熱情高,業(yè)務實踐能力強,服從祖國需要,踴躍到國家最需要的基層一線工作,吃苦耐勞,務實肯干,聽話出活,許多人成為各行各業(yè)的骨干。這些紅色工程師,在改革開放后的工程師治國階段,又作出重大貢獻。“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通過撥亂反正,改革開放,黨的路線方針確定了,重新回到正確的方向上,需要大批務實肯干的人才。解放后擔任副部長、副省長以上職務的清華校友有數百人,這些人中很多都是蔣南翔長校期間培養(yǎng)的紅色工程師。清華的紅色工程師在治理國家中作出重要貢獻。
梅貽琦、蔣南翔是兩位長校時間最長的校長,也形成了他們的辦學理念,在清華百年校史展覽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他們的教育思想和對清華的貢獻。展廳中還設置了梅貽琦、蔣南翔兩位校長的銅像。
一“聯”三“校”
清華百年校史展中有一特殊階段,就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西南聯大時期。這一所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校”聯合組成的。西南聯大是教育史上的奇跡。當時師生的教學研究、學習生活的條件非常艱苦,上課教室是茅草房,吃的糙米中混雜著大量的沙石,還時常遭受日本飛機的轟炸。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下,卻培養(yǎng)出了數千名優(yōu)秀學子,其中包括多位“兩彈一星”元勛,近百位兩院院士,還有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取得了大量的學術研究成果。西南聯大的成功,一方面是抗日戰(zhàn)爭的艱苦環(huán)境激發(fā)了師生們精誠團結,剛毅堅卓,愛國救民,同仇敵愾的艱苦奮斗精神,另一方面是西南聯大繼承了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發(fā)揮了三校的綜合優(yōu)勢。梅貽琦曾講到:聯大的傳統(tǒng)就是北大的自由,清華的民主,南開的活潑。也有人把西南聯大時期的特點用兩句話“自然自由自在,如云如海如山”來描述。“自然”就是順其自然,“自由”就是學術自由,“自在”就是寬松自在。“如云”,清華人自喻為“云”,“云”有聰明睿智、清新飄逸的風格,“如海”,北大人自喻為“海”,“海”有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的胸懷,“如山”,南開人自喻為“山”,“山”有吃苦、耐勞、堅強的品行。一所西南“聯”合大學匯集了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學“校”的優(yōu)點于一身,發(fā)揮三校集體的優(yōu)勢,造就了教育史上的奇跡就不足為奇了。
百年清華校史的展覽中還有許多亮點,每個亮點的后面都蘊藏著生動的故事,感人的事跡,發(fā)人深省的思考。這一串串耀眼的亮點也串聯起清華悠久的學校歷史,優(yōu)秀的學校文化,崇高的大學精神。
(作者2000—2008年任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副主任,2002年起任校史編委會委員)
供稿:校史館
編輯:李華山
審核:周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