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新中國的故事】秦佑國:牢記建設國家的使命
來源:北京教育老干部工作公眾號 11-20

國慶
我的祝福:
1949年新中國成立,我上小學一年級,今年是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我與共和國一同成長,一起走過。祝福祖國國運昌盛、人民幸福!
回首七十未經意 往事歷歷猶記憶
機遇相隨曲折路 初心不忘志不移
——秦佑國

秦佑國

1957年初中畢業(yè)紀念(前排右一)
秦佑國兒時求學經歷充滿曲折。1943年在上海出生,1949年在打工子弟學校讀書,上海解放后考入向貧民招生的原“富家子弟”小學,1952年被送回蘇北農村老家,成了留守兒童,在村里初小繼續(xù)上學,再到鎮(zhèn)上讀高小,然后考上縣里的初中。九年時間上了五所小學,兩所初中。

清華建筑系本科求學期間
初中校長將當時唯一一個免試進入揚州中學就讀高中的機會給了秦佑國。1961年高考后,秦佑國收到了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六年制的建筑學,他讀了四年,五年級到延慶村里參加“四清”,當工作隊員,隨后是“文革”開始,1968年9月秦佑國由工宣隊主持畢業(yè)分配離校。

在536廠規(guī)劃設計廠區(qū)工作

1973年畫的536廠全景圖
在解放軍農場勞動鍛煉一年八個月后,秦佑國來到湖北陽新的郵電部 “536廠”,投入到三線建設的大潮中。他回憶說,“這個廠在鄂東山區(qū),我到時還是一片荒山,住在蘆席棚里”。就這樣,他既做建筑設計,也做結構設計,還要現場與民工一起施工,經歷了建筑工程的“全過程、全工種”,一干就是八年。秦佑國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他說:“正是那段時間讓他進一步認識到建筑學專業(yè)的實用性,練就了自己全工種設計的本領。”

1970年與愛人應錦薇在武漢長江大橋合影
1977年秋秦佑國決定報考建筑技術專業(yè)研究生。半年的備考時間,白天上班工作,空余時間自學普通物理、高等數學、專業(yè)英語等課程。1978年秦佑國考上研究生,做建筑聲學研究。秦佑國在研究生期間修完了學校開設的數理課程,還自學了數學物理方程、連續(xù)介質力學、有限元法等。他全身心都撲在專業(yè)上,創(chuàng)造了多個的第一,如中國第一個做SEA(統(tǒng)計能量分析)研究,國內第一個做室內聲場計算機模擬,北京市最大效果最好的噪聲治理工程(獲全軍科技進步二等獎)等。1988年評為副教授,1990年被學校破格晉升為教授。

廠區(qū)宿舍樓現狀
1990年到2004年,秦佑國擔任建筑學院兩屆副院長和兩屆院長,他的工作重心回到 “建筑學”。他組建完善了建筑、規(guī)劃、景觀、技術4個系的學院架構,并在學科建設和定位、教學改革、教師隊伍建設、國際交流諸多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秦佑國的專業(yè)領域和學術視野也擴展到綠色建筑、建造技藝、設計媒介等方面。

航空發(fā)動機試車臺噪聲治理工程,獲全軍科技進步二等獎 國家教委優(yōu)秀設計一等獎
秦佑國鐘情教學,擔任學院領導時還承擔和其他教師工作量相同的一線教學。他說:“資深教授要為本科低年級學生開課”。他面向全校新生講授新生研討課《建筑與技術》,開設文化素質核心課《建筑的文化理解》,為建筑學本科一年級開設《建筑技術概論》、《建筑數學》。他提倡“理工類課程要人文性講授”,開設了十年的博士生課程《科學、藝術與建筑》。在良師益友活動十周年時,秦佑國是全校獲評次數最多的三人之一,得到了“感動清華”獎牌。他說:“最大的欣慰是得到學生的認可。”

90年代重返廠區(qū)
不論在任何地點、崗位,秦佑國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渴望建設國家的初心,努力將自己的工作、任務做到最好,把它們轉化為情理之中的事情。秦佑國用實際行動展現了“干一行愛一行”的職業(yè)精神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專業(yè)態(tài)度。
個人簡介
秦佑國,男,1943年出生,1968年參加工作,清華大學退休教授。曾任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建筑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高等學校建筑學專業(yè)教育評估委員會主任,中國建筑學會建筑物理分會理事長。
編輯:李華山
審核:周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