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是一代又一代清華人堅守的信念。從學生到老師,從被老師帶、到帶學生一起運動,“無體育,不清華”不只是一句口號,更是無數(shù)清華人的身體力行。而朱安東老師和他的學生們,就是這樣做的。
朱安東,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導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政治經(jīng)濟學、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中國經(jīng)濟。
把運動的習慣撿回來
朱安東1990年來到清華求學。此時,距離“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的口號提出已有33年了,園子里運動的浪潮一波賽過一波。在輔導員的帶領下,朱安東老師喜歡上了跑步健身。此外,他還喜歡打籃球、踢足球。本科畢業(yè)后,朱安東老師出國讀書,由于科研壓力比較大,周圍鍛煉的氛圍又不太濃厚,堅持運動的習慣就沒有保持。

朱安東接受視頻采訪
2005年,朱安東老師回到清華園執(zhí)教,體育場上那種熟悉而又朝氣蓬勃的感覺又回來了。與此同事,朱安東老師發(fā)現(xiàn),雖然園子里的體育氛圍依舊很濃厚,但自己所帶的研究生卻普遍沒有養(yǎng)成運動的習慣。“愛生如愛子”,朱老師覺得,即使學生們現(xiàn)在年輕力盛,但如果沒有體育鍛煉的好習慣,步入中年后還是會吃虧的。他決定,要帶著大家把運動的習慣撿回來。
每周15公里的跑步計劃
兩年前,朱安東老師開始在師門內開展“每周15公里”打卡項目,不論分多少次、每次多長時間,這個每周跑步15公里的目標是必須達到的。如果沒有完成,則要實施懲罰。“少跑一公里,下周就多跑兩公里”。即使自己未能完成,也會主動受罰。

朱安東和師門同學的每周15公里打卡記錄
朱安東老師表示,要讓整個師門相互監(jiān)督,面對督促會有一定的壓力,老師和朋輩的激勵會讓大家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運動計劃會更嚴格地得到執(zhí)行。
當然,并不是所有同學的身體條件都適合跑步的,那就不能強制要求他們跑步,朱安東老師會要求他們會以其他的方式進行替代,比如打羽毛球。同時,也并不是所有同學在開始時候就熱衷運動,這時候朱安東老師就會逐個講道理、做動員,核心目標是讓大家動起來,達到鍛煉的效果。除此之外,學生有其他的運動愛好,他也會積極支持。
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
朱安東老師曾和同學們開玩笑:“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之后,還要為祖國不那么健康地工作20年,那么就至少要活到九十歲。首先,健康的體魄、鍛煉的習慣是必不可少的。”在周打卡計劃實施兩年后,整個師門的氛圍更加融洽了,同學的學習科研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朱安東老師師門同學參加羽毛球聯(lián)賽
朱安東老師認為,堅持運動鍛煉,也是對我們每個人意志品質的磨練。“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不僅要融入學習習慣中,也要融入我們的生活習慣中。如果要想在科學的道路上不斷攀登、想取得不俗的成就,就需要強大的、堅定的意志品質。每一個導師和課組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情況,采取各種合適的方式,將清華體育鍛煉的風氣帶的更好,讓越來越多的老師和學生從中受益。
師門心得:“那只看不見的手”
呂俊彥:“每當看到在群里有人打卡時,一只“看不見的手”就仿佛催促著我做做運動,而這種逼迫感在我看來卻要遠勝過單純的命令。誰都知道運動對身體好,誰也都想有個好身體,可有時就是少了那一點動力、一些自覺,缺少那一只無形的推手。在我們師門內部的每一次打卡,也就是我們師生之間,互幫互助地“推”上對方一把。”
羅惠敏:“第一次和朱老師聊天,他就提出每周15公里的要求。剛開始覺得問題不大,后來發(fā)現(xiàn)能一直堅持下去才是困難的。有時忙得到周末了不得不惡補一下午,但每次堅持跑完后還是很舒暢的。運動的好處和必要性大家都耳熟能詳了,能真正放下手中的活,全身心投入運動中還是需要練習的。長路漫漫,希望自己能夠把運動當成像吃飯一樣的習慣,不求速度,樂在其中。”
孫潔民:“博士研究生入學后不久,朱老師就提到師門每個人都應該養(yǎng)成鍛煉身體的習慣,每周跑步15公里,可以分成若干次跑,不僅能提高身體素質,也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這也是我第一次強烈感受到“無體育,不清華”的校園文化。幾周之后,我就明顯感覺身體素質有了提高,而且也比以往更加重視鍛煉身體,而且還參與2次并比較輕松地完成了校園馬拉松10km賽程。”
楊帥泓:“特別佩服朱老師,每次都能跑8公里,配速十分穩(wěn)定且不低,最重要的是長期堅持。不得不說,朱老師是師門群里堅持得最好的。通過共同的運動活動,師門內的氛圍也發(fā)生了變化。運動拉近了導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在濃厚的學術氛圍中增添了些許生活氣息,也提升了大家的精神狀態(tài)。運動已經(jīng)成為我們師門學術之外的另一項堅持。”
(清華新聞網(wǎng)7月25日電)
供稿:校研究生會
編輯:李華山 曲田
審核:周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