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系長聘教授、校學位辦公室主任 陳巍

陳巍教授在清華大學2014級本科生新生開學典禮上作為教師代表發(fā)言
“學術傳承”是促進學科發(fā)展、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的重要形式。由選定的導師(組)指導學生完成創(chuàng)新性成果,經(jīng)評定后授予相應的學位,是現(xiàn)代大學中“學術傳承”的重要形式。在近代學位制度持續(xù)運行和不斷完善的一百年中,導師對學生的影響深遠。導師不僅應幫助學生掌握那些可以固化于書本的顯性知識,更應以自身的言傳身教塑造學生的學術品味與風格,影響學生的三觀形成,從而使“導學思政”成為貫穿于學位論文指導的精神內(nèi)核。
在現(xiàn)代學術體系中,不同導師所傳授的顯性知識具有共性。如果培養(yǎng)過程僅局限于顯性知識的傳遞,會使學位證成為缺乏個性、喪失靈魂的一張紙。我們在學術傳承中所看重的“師門”概念,則恰恰形成于導師在個體指導中所衍生的“導學思政”元素。了解這一培養(yǎng)規(guī)律的群體,會不由自主地通過導師的風格來預判學生,也會通過學生的表現(xiàn)反過來評判導師。筆者在巴黎高科做客座教授的時候,隔壁一位老教授就曾不止一次提起他的博士論文是第二屆菲爾茨獎得主洛朗·施瓦茨(Laurent Schwartz)參與指導的,言語中充滿自豪,頗有幾分武俠小說中名門弟子的神態(tài)。
這種潛在的“師門”概念,使得對“導學思政”的提倡絕不再僅僅停留于一句空洞的口號。每一位志在立德樹人、愛惜自身聲譽、謀求長遠發(fā)展的導師,都會發(fā)自內(nèi)心地認可“導學思政”的重要性,從而潛移默化地將其貫穿于培養(yǎng)過程的始終。一方面,畢業(yè)工作的學生是業(yè)界了解導師快速而直接的窗口,抓好“導學思政”,為社會輸送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人才,是青年導師建立業(yè)界聲譽最為簡潔有效的方式;與此同時,三觀端正、奮發(fā)有為的師兄師姐,有助于引領課題組團結(jié)、融洽、嚴肅、活潑的良好氛圍,從而吸引優(yōu)秀的申請者,形成師門的良性循環(huán)。這一源自“師門”的正反饋效應,在清華大學研究生學術新秀和特獎評選中就有所體現(xiàn)。筆者在剛留校任教時,電子系老教授范崇澄曾多次給我講過“大弟子”的示范作用,一定要從學識到品性全面塑造好。與以上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放松“導學思政”,甚至以不正確的思想作風引導學生,比如只問產(chǎn)出不問過程,重干活輕培養(yǎng),簡單追求論文數(shù)量等,這些都是導致一些由于學術不端而“坑師”事件的深層次誘因。
2018年,教育部印發(fā)了《關于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對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導師隊伍作了明確要求,明確了導師作為研究生培養(yǎng)的第一責任人,有立德樹人的職責。清華大學一向?qū)⑴囵B(yǎng)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始終高度重視“導學思政”在學生培養(yǎng)中的積極作用。近年來,隨著導師群體的擴大化和年輕化,在學生培養(yǎng)方面所積累的經(jīng)驗、案例也日益豐富。通過在“博士生導師培訓班”等活動上的交流、討論和總結(jié),導師們對“導學思政”的意義也逐漸形成共識,明確了“導學思政”是高質(zhì)量學術傳承的核心要素,是學生培養(yǎng)、事業(yè)發(fā)展的一種內(nèi)在需求,不應簡單地將其看成是學工系統(tǒng)的一項工作任務,從而自發(fā)地與學校形成合力。為了做好“導學思政”,導師群體也普遍認識到“能教好”“樂得教”“有貨教”這三個要素的重要性。
能教好
正人先正己,身教勝言傳,正心修身是“能教好”的基本前提。目前,博士生的指導年限一般是4至6年,碩士生則是2至3年,同學們會在這個相對較長的時間內(nèi)觀察導師、認知導師,既聽其言,更觀其行,從而往往能窺見(但未必道破)導師真實的內(nèi)心世界。導師面對義與利的抉擇,將成為一種行為示范,幫助學生在走向社會前最后一段求學旅程中,強化思想塑形。
導師會深刻影響研究生的精神特質(zhì),形成一種帶有“師門”特色的成敗共因。互聯(lián)網(wǎng)上發(fā)起過一個師門溯源項目,它表明通信領域的不少學者都具有伯努利家族的學術傳承,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2018年,華為公司為土耳其科學家埃爾達爾·阿里坎(Erdal Arikan)舉辦紅毯頒獎禮,以表彰其提出極化碼。極化碼是華為參與5G競爭的重要武器,突破了以結(jié)構(gòu)化編碼逼近香農(nóng)界的這一難題。為了這個目標,阿里坎在其博士畢業(yè)后的十余年中甘坐冷板凳,甚至幾乎被學界所遺忘。這一研究風格深受其導師羅伯特·加拉格爾(Robert G. Gallager)的影響,該師門素以論文“少而精”而著稱,導師加拉格爾本人就是低密度奇偶校驗碼(4G、5G的一種核心編碼)發(fā)明人,其“不唯論文,甘做長期積累”的治學態(tài)度深刻影響著研究生們,甚至一些博士畢業(yè)時都沒發(fā)表期刊論文,但他們中的許多人日后都做出了非常顯著的貢獻。導師淡薄名利,關注行業(yè)重大基礎問題,重視人才培養(yǎng)而非研究生帶來的“短期效益”,是為人師表的最美儀態(tài),也是促成研究生保持專業(yè)志趣、投身行業(yè)建設、傳承學術思想的最佳示范。
在“導學思政”中,對于“正心修身”的一種更高要求則蘊含在習近平總書記對知識分子的寄語中——“知識分子要有濃厚的家國情懷和擔當精神”。導師的情懷是決定學生視野的重要因素,能幫助學生在課題選擇、職業(yè)選擇乃至從業(yè)態(tài)度上做出“有高度”的決策。《馬蘭花開》中有一句在清華廣為傳頌的臺詞——“祖國終將選擇那些選擇了祖國的人”,每個導師都發(fā)自內(nèi)心地希望辛勤培育多年的弟子能夠“上大舞臺、入大主流、干大事業(yè)”。而要塑造那些“選擇了祖國的人”,就要求導師自己必須首先在內(nèi)心深處選擇祖國,“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1956年,交通大學內(nèi)遷西安,鑄就了讓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點贊的“西遷精神”,西遷老教授的人生抉擇構(gòu)成了最自然、最生動也最可敬的“導學思政”元素,歷久彌香,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體會。
樂得教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導師應當喜愛和享受通過“導學思政”立德樹人的過程,有“樂得教”的育人之心。與本科階段以課堂講授為主的“一對多”培養(yǎng)模式不同,研究生培養(yǎng)具有典型的“一對一,手把手”個性化特征。因此,樂于全方位了解培養(yǎng)對象的境遇和期盼,關注培養(yǎng)對象的思想和情緒,對做好“導學思政”至關重要。
2017年秋,筆者在原國家行政學院(現(xiàn)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習期間,班上有位同學是廈門大學青年教授鄭南峰,他指導研究生成績斐然。有次在宿舍走廊里向他請教,他表示把學生帶好的一個秘笈,就是要有興趣去花時間慢慢地“品”每一個學生。一個“品”字用的極其傳神,既道盡了一名優(yōu)秀導師的用心、盡心和苦心,也反映了立德樹人需要享受過程、精雕細琢。
在“品”的基礎上,導師還要樂于開展有針對性的正面引導,把學生的成長作為自身事業(yè)成就感和從業(yè)幸福感的最大源泉。搞好“導學思政”,要旗幟鮮明地反對“鏢局式”的導學關系。在這類導學關系中,師父隨便教徒弟兩三招蹩腳功夫,差不多夠?qū)Ω秱€山賊就夠,然后徒弟們的主要精力就放在去一車車押鏢了。這類導學關系局限了學生專業(yè)視野和專業(yè)訓練,在思想養(yǎng)成上更是五花八門;不僅難以建立有效的師徒傳承,更談不上“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正道弘揚,因此大量扮演了出場即團滅的龍?zhí)捉巧?/p>
“導學思政”期待導師樹立“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導學觀,不僅教給徒弟的“武功”和“兵刃”要量身定制,還要時常關注其成長過程中的思想發(fā)展,始終強調(diào)德為才先、德才并進,通過談心、交流、寫信、組會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增長才干的同時,對“學什么?為誰學?有何用?”建立起清晰而正確的認識。
“導學思政”期待一支有“導師味”而非“老板味”的教師隊伍。邱勇校長多次強調(diào),清華的教師引進要關注品位。相信對“立德樹人”的熱愛和享受,不僅是“導學思政”的保障元素,更是“導師味”的重要組成。已故的鄭君里老師曾經(jīng)回憶,為了讓學生盡早用上改版的《信號與系統(tǒng)》教材,曾推掉了全國政協(xié)組織的澳門回歸觀禮活動。從2018年起,清華大學要求教研系列教師設置固定的每周開放交流時間,這對于“好為人師、樂為人師”的教員,是事業(yè)而非事務,是擔當而非負擔。我自己也鼓勵研究生定期在微信群中轉(zhuǎn)發(fā)正能量文章,并附上100字左右的點評或心得,既培養(yǎng)他們選文章、讀文章的品位,又鍛煉他們的思考與寫作能力,還能從中品讀每位同學的內(nèi)心世界,進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導學思政”。
有貨教
立德樹人要求導師必須有真才實學,肚子里有貨才能讓學生口服心服,學生服氣才能讓“導學思政”入腦入心。“導學思政”是“課堂思政”在研究生階段的自然延伸。在本科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通過自身對教學內(nèi)容的高水平駕馭,贏得學生的認可;到了研究生階段,由于課題探索具有更高的難度、更大的挑戰(zhàn)度和更強的不確定度,導師在面對難題、困境乃至挫折時的學術水平、意志品質(zhì)和心態(tài)情緒等,都將更加充分地暴露在學生面前。在難題面前,優(yōu)秀導師恰能夠充分施展學術水平、展示人格魅力,最終轉(zhuǎn)化成助力“導學思政”的增壓器。
“導學思政”要求導師在心態(tài)上不做“老板”,在能力上能為“頭雁”。在本科教學中,有時還希望課堂結(jié)論開放一點,留給學生的探索空間寬闊一點;而在“真刀真槍、刺刀見紅”的研究生課題攻關中,則更希望導師“與子同袍”,變“給我沖”為“跟我沖”。在學生推不出公式,調(diào)不通程序,寫不好摘要的“卡脖子”時刻,導師一次漂亮地出手相救,勝過言語上對“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千次重復。
優(yōu)秀的導師應當清晰知曉什么地方可以嚴格要求,可以“逼”學生一下以使其動心忍性,同時又要避免提出不切實際、無法做到的錯誤要求。這就需要導師不僅“嘴上能說”,還要“下場能打”,當然打還要能打贏。著名舞蹈家楊麗萍在某次排練時,被伴舞的一個小伙子抱怨飾具太重,舞不動。她并不加爭辯,只是自己戴上后跳了一遍,于是再無人抱怨。有針對研究生群體的調(diào)查表明,傷害導學關系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導師在對課題缺乏清醒認識的情況下,給了研究生“我覺得我能做到,雖然我沒時間確定,但我認為你應該能做到”的任務要求。剛才提到的鏢局式“老板”,在學生看來不過是頂著導師頭銜,拿三腳貓功夫來指手畫腳而已。甚至極個別導師以“放水”為賣點,吸引某些為了“一張紙”(學位證)而來的學生,可能被喜歡,但絕不被服氣,更免談“導學思政”。一言以蔽之,沒有真本事的導師都是不利于開展“導學思政”的。
在“導學思政”中,導師應以奮進之心感染和鼓舞青年學子。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的大會上指出:“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導師自身的勤奮努力,就是弘揚愛國奮斗精神的最好示范,比如被電子系廣為傳頌的“五公寓的燈光”,就有我的恩師自己點亮的那一盞,這是老一輩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一場生動的“導學思政”。如今,清華大學將博士生培養(yǎng)視為辦學高度的體現(xiàn),不拼盡全力的高度顯然不是真正的高度。我們這一代導師,自然有義務把“五公寓的燈光”接力下去,點亮研究生的精神世界,讓他們“心中有火、眼里有光”,尤其是在逆境中仍能目光如炬、氣勢如虹。此外,對于理工科的導師,還應著力加強一些文、史、哲方面的積淀,從而在“導學思政”中常有文采、善用典故、融會貫通,避免“茶壺里面煮餃子”。
上述“能教好”“樂得教”“有貨教”三個要素,確保了“導學思政”的順利開展,維系了高質(zhì)量的學術傳承。社會主義大學以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根本宗旨,這也讓“導學思政”給“名師出高徒”賦予了更為深刻的內(nèi)涵——將“立德”和“樹人”有機結(jié)合起來,以“導學思政”確保高質(zhì)量學術傳承。德厚才高、學養(yǎng)深厚、傾心培養(yǎng)的導師,其印刻在學位論文上的名字正在越來越多地成為學生們職業(yè)發(fā)展的敲門磚和助力器;德才兼?zhèn)洹W有所成、愛國奮斗的學生,則通過在民族復興偉大洪流中奉獻自我、成就事業(yè),從而幫助其導師成為“大師之師”。在“學術傳承”中重視和貫徹“導學思政”,正不斷內(nèi)化在廣大“四有”好導師的培養(yǎng)理念、事業(yè)需求和家國情懷當中,蔚然成風!
供稿:學位辦
編輯:李華山
審核: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