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在路上 | 清華師生熱議學風建設
記者 曲田
哪些嚴師讓你“心驚膽戰(zhàn)”?清華人應該有怎樣的治學境界和追求?如何定義為人與為學?
歷時8個月的“學風建設年”,在一次次交流探討中,建筑學院本科生洪千惠不斷探尋著這些問題的最佳答案。她深切感受到“學風”其實并不抽象,它與學習生活息息相關。“可以是教師即時的email答疑,可以是一場全筆試的考試,也可以是班級同學的集中自習、無人監(jiān)考。這些細節(jié)看似微不足道,卻都能促使我們端正學習態(tài)度,激發(fā)學習熱情。”
為了在新時代進一步傳承和弘揚清華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完善學風校風建設長效機制,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斷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清華大學將2019年確定為“學風建設年”。與洪千惠一樣,在廣泛調研和深入探討中,廣大清華師生不斷審視自我,剖析本真,為推動建設優(yōu)良學風校風凝聚共識……
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表示,不同的人會從不同階段、不同學科、不同時代對清華學風有不同感受,但嚴謹、勤奮、求實、創(chuàng)新仍是非常好的概括。我們強調嚴字當頭、創(chuàng)新為要,嚴是清華學風的特點之一,包括嚴謹治學、教師對學生的嚴格、對自己的嚴格。如果教師對學生要求嚴,讓學生有收獲,教師的治學水平、教學水平和投入足夠得到學生的尊重,這樣的嚴是會讓學生敬畏、感激,并且高度評價的。“創(chuàng)新為要則是清華培養(yǎng)的應該是各個領域的領軍人物,過去我們做到了,將來我們也要做到、還要爭取做得更好。清華人應該對自己有特別的期許。”彭剛說。
校黨委原書記賀美英認為,好的清華學風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集體的好風氣對樹立優(yōu)良學風至關重要。學風建設一方面是學生,學生懷有報效祖國的強烈意愿,方能促使自己好好學習。另外一方面則要求教師具備好的師德。教師教學好,能夠啟發(fā)同學們的思考與創(chuàng)造性,幫助學生不斷提高,師生間的互動與促進,為深入推進學術繁榮、教育發(fā)展打下良好基礎。
在副教務長、教務處處長李俊峰看來,校園文化涉及三方面的人,一是學生、二是教師、三是教學管理,仿若“三體”在一起運動,控制得好便可以有序地周期性地規(guī)律運動。“要想把學風做好,三方面都需按著設想的最好狀態(tài)、朝著目標去努力。我們希望同學們跟優(yōu)秀的老師學會如何在紛繁的環(huán)境中做判斷,能夠讓自己離開校園后,還能繼續(xù)成長得更好。”
化學系黨委書記梁瓊麟說,“學風建設年”跳出單從學習談學風、單從學生談學風的局囿,全面檢視了學生、教師和管理部門各自存在的問題,實事求是的精神、刀刃向內的態(tài)度,讓人印象深刻。我們應主動把自己擺進去,勇于檢視自身存在的問題,關心、思考、改進學風,主動承擔起各個主體應該承擔的責任,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國際處處長酈金梁認為,優(yōu)良學風是立校之本,是學校傳統(tǒng)底蘊和辦學理念的集中體現,是師生精神面貌的全面反映,是學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標識,是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吸引世界一流師資和生源、提升學校全球影響力的基石。全面深入的學風建設是學校推動實施全球戰(zhàn)略,促進亞洲高等教育崛起,引領世界高等教育發(fā)展,服務中華民族復興,服務國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力量源泉。
繼續(xù)教育學院院長、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劉震表示,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要不斷找尋和彌補自身在學風建設方面的不足,將教書育人作為第一學術責任,努力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嚴格要求自己、嚴格要求學生,讓思政課“硬”起來、嚴起來,讓學生在思政課上有壓力、有收獲,真正做到入腦入心。
新聞學院帶班輔導員趙晉乙在平日與學生的深入接觸中,更加切實感受到學風對于個人完整性和成才率的重要作用。“學校從制度體系等方面對學風管理進行了優(yōu)化,同時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潤物細無聲’地培養(yǎng)同學們的好學品格。學風并不僅僅是頂層設計的事情,院系、教師、輔導員、班級、社工集體乃至同學自己,都是學風建設的巨大推動力。”
土木系本科生黃博遠尚未踏入清華校園時,便早已耳聞清華優(yōu)良的學風,入校后更是感同身受,體會到學校對學風建設的高度重視和追求完美:“學校鼓勵師生相互探討問題根源與解決方案,讓我深感慶幸自己可以在這樣一個孜孜不倦追求卓越的環(huán)境中,在這樣一個嚴謹治學又充滿溫暖的園子里求知求真。”
學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清華大學將繼續(xù)加強學風建設作為辦學治校、教書育人的基本要求,毫不動搖、一以貫之,以更優(yōu)異的成績和更奮進的狀態(tài),書寫邁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的時代篇章。
編輯:李華山
題圖設計:楊思維
審核:周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