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徐燊 何乃昕 張雨辰
2020年秋季學期很多課程采用了“線下線上實時互動”的融合式教學。
相比于學校的其他學科課程,藝術實踐類課程除了教授知識之外,有更多“身教重于言傳”的演示互動內(nèi)容,在線上教學情境下如何更好的實現(xiàn)互動?這是需要通過教學實踐來檢驗的課題。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副教授閆輝作為清華大學融合式教學指導專家組成員,對在線課程有著豐富的講授和課程應用經(jīng)驗,熟悉雨課堂、會議系統(tǒng)等教學輔助工具。憑借自己主講的慕課、以及兩學期以來線上教學和融合式教學實踐的體會,閆輝不斷改進、優(yōu)化混合式教學的方式方法,以期更加適應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情況下的教學情境,并為對融合式教學、混合式教學有諸多疑問的教師特別是藝術實踐類課程的教師,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教學設計方案。
線上教學的挑戰(zhàn)與創(chuàng)新
春季學期,閆輝以線上教學的方式,完成了“人體素描寫生”的本科專業(yè)必修課程的講授。“素描人體寫生”是造型藝術的重要基礎之一。線上教學的情景下,現(xiàn)場寫生變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閆輝打破原有寫生的概念,設計了參照圖片進行素描寫生的授課方案,并結合線上教學的優(yōu)勢,加強了人體形態(tài)學、中西方人體藝術史、藝術家個案等多方面相關知識的講授與討論。在保持教學目標不變的前提下,重新設計了教學的結構、拓寬了學習的內(nèi)容。
由于在線學習學生更容易注意力分散,閆輝將每次課程時間設定為20分鐘,將作為重點的“人體形態(tài)學”知識拆解、分成小塊集中講授與演示,整個教學過程高效而富有節(jié)奏。對于課堂無法兼顧的內(nèi)容,閆輝要求學生課下自主學習在線資源,并要求大家梳理“中西方人體藝術的發(fā)展史”“為什么中國古代沒有人體藝術”等問題,啟發(fā)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自主學習。
網(wǎng)絡上的溝通方式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特別是一些教學直播工具(如雨課堂)所提供的“彈幕”功能,學生可以實時的大膽表達個人想法。閆輝認為,應充分鼓勵學生的這種網(wǎng)絡互動方式,只有實時地捕捉到學生的真實感受和疑問所在,迅速地予以回應,進行“短兵相接”的思想碰撞,才能完成“入心入腦”的教學過程。
在完成課程內(nèi)容的同時,閆輝會在課堂臨近下課的時段安排輕松、自由的交流互動環(huán)節(jié),老師化身“主播”,通過彈幕功能就同學們在課程以外關心的一些話題和事物(比如學業(yè)的其它方面、個人成長的挑戰(zhàn)、校園生活等)進行討論。學生思維更活躍開放,老師則獲得了對學生更多維度、更立體化的了解,從而有的放矢地加強課程思政和價值塑造,促進同學們的成長與進步。
閆輝認為,發(fā)揮在線教學的優(yōu)勢,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空間和自由表達的窗口,不僅會提升教學的效率,也一定會得到作為“網(wǎng)絡原住民”的新生代學生的積極支持。閆輝強調(diào),“對于藝術實踐類課程,‘現(xiàn)場’的教學永遠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線上教學的本質(zhì),挖掘其可能性,真正以學生成長為核心目標,‘讓線上反哺線下’才是應有之義。”
勇于“試錯”不懼“挑戰(zhàn)”的混合式教學
閆輝在面對疫情帶來的教學挑戰(zhàn)的同時,不斷總結經(jīng)驗,通過改進混合式教學的課程設計提升教學質(zhì)量。秋季學期,閆輝開設了全院選修課“銅版畫制作”課程。開課的前一周,他運用雨課堂和會議系統(tǒng)兩者共同配合,為同學們進行線上開課介紹,展示課程的主要內(nèi)容、學習方法、教學目標和評分標準等基本的課程信息,讓學生對全新的課堂模式有基本認知,為進一步學習做好準備。

“銅版畫制作”混合式教學課堂
閆輝在課程第一周給大家布置了一項貫穿整個課程的作業(yè),要求同學們以“Research Book”的形式,記錄自己在課程的前期討論、技法實驗、創(chuàng)作構思、同類藝術家比較、最終作品等方面的學習過程和體會,幫助大家反思自己在主動學習、創(chuàng)新探索等方面的收獲與問題。同時,可以加入“個人卡片”,包括自己的生活照、經(jīng)歷背景、個人興趣愛好以及希望其他人了解的關于自己的“有趣的事”(Fun Facts)。每位同學在最后一周的課上作總結宣講。這種形式既促進了學生及時總結學習過程中的收獲,加深了師生、生生之間更深入的了解。
這門課上,閆輝還嘗試了“挑戰(zhàn)式”學習方法。閆輝認為,預習觀看在線課程,讓同學們對銅版畫制作有了基本認知。線下課堂講解時,就要精簡內(nèi)容、強調(diào)重點,將更多時間留在動手實踐和“試錯”環(huán)節(jié)。在演示基本操作之后,閆輝鼓勵學生在自己制作的過程中 “試錯”,對錯誤的總結有助于加深記憶、促進思考,有利于可能性的探索。“試錯”與“挑戰(zhàn)”二者相結合會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和有趣。在學生們自行討論、實踐之后,閆輝會演示比較完美、標準的制作方式給同學們參考,鼓勵學生之間展開學習競賽,并對優(yōu)勝者給予獎勵。
宣揚“藝術美育”,傳承“專業(yè)精神”
作為藝術類實踐課程,閆輝一直注重“身教重于言傳”的過程,這并不只是對于知識和繪畫技法的傳授,更是希望能結合自己講授的每一門課程,更加深入地向同學們傳達藝術之美、文化之美,提倡嚴謹踏實的專業(yè)精神。
閆輝開設的慕課強調(diào)“制作”的過程,通過踏實專注地刻版,細致耐心地印刷等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們專注、嚴謹、認真的專業(yè)態(tài)度。閆輝在錄制慕課時,強調(diào)視聽體驗的美感,視頻的光影畫面、字幕設置、背景音樂,甚至教師的示范動作和講授聲音都精心設計,課程內(nèi)容也力求精煉、清晰、富有節(jié)奏感,讓學習者在學習的同時得到藝術美的享受。不僅是線下課堂的同學們,對于線上學習“銅版畫制作”的社會學習者,不論是成人還是中小學生,都能起到“藝術美育”的作用。

“銅版畫制作”線上課程截圖
藝術教育的融合式教學實踐
融合式教學是清華大學在國內(nèi)疫情常態(tài)化的形勢下對教學場景提出的解決方案。
相較于春季學期的完全線上教學,融合式教學需要考慮的教學場景更多,需要涉及到的硬件設備也更豐富。對于藝術實踐類課程該如何更好的開展融合式教學,閆輝根據(jù)自身教學的特點,以及對教師開展融合式教學的問題與需求進行了研究,從教師講授、課堂討論、現(xiàn)場示范與實踐三個教學場景,提出了符合藝術實踐類課程特點的、可以落地的融合式教學設計。
閆輝認為技術的進步會幫助在線學習者更加貼近現(xiàn)場,但在課堂上促成真正的“有效交流”,還是取決于教師對專業(yè)的熱愛和對教學的探索,由此激發(fā)學生對學業(yè)的熱情,形成教與學的互動需求。古人可以“千里傳信寄真情”,可見距離并不構成交流的障礙。要給一門慕課注入持久的生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教學內(nèi)容的質(zhì)量、更新前沿教學內(nèi)容、完成課程的迭代和更新。
在線教學拓展了教育的邊界,使人們可以跨越時空的限制,更便捷、更立體地獲取專業(yè)知識。在線教育加強了不同國家、民族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及學術交流,有助于教育的公平和公正。混合式教學能夠?qū)⒄n堂教學與在線教學資源相結合,拓展更豐富的學習資源,開展更靈活的師生互動交流形式,具有更多可能性。未來,閆輝將繼續(xù)進行藝術實踐類課程線下與線上教學的深度融合與探索。
(清華新聞網(wǎng)1月6日電)
供稿:終身教育處
編輯:李晨暉
審核:呂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