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成,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百年來首位華裔主任。4月24日晚,作為智庫代表,他應邀在線旁聽了由清華大學發(fā)起的全球大學特別對話會議。會上,來自6大洲、15個國家、21所大學的負責人和專家學者圍繞在線教育踴躍發(fā)言,其中不乏真知灼見。李成坦言,讓人耳目一新,很受啟發(fā)。
記者:您如何評價本次會議?有哪些思考和啟發(fā)?
李成:整體聽會感受可概況為三個詞:捷足先登、難能可貴、面面俱到。
首先,捷足先登。這是一個特殊時期一次特殊挑戰(zhàn)中一場特殊的會議,盡管在全球范圍內如此大規(guī)模開展在線教育源于新冠病毒,也有很多人稱之為“緊急的遠程教學”,但它的影響一定不限于目前的應急狀態(tài),勢必會對疫情后的教育教學產生持續(xù)和深遠的影響,從這個層面來說,此次會議非常重要。邱勇校長講到,清華超過2600名教師參與到這次在線教學中,他們中只有15%的人此前有經驗,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全新的挑戰(zhàn)和全面的實踐。面對挑戰(zhàn),清華積極發(fā)揮引領作用,召集如此大規(guī)模的全球性會議,我想對于在線教育發(fā)展和國際合作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
其次,難能可貴。當前,“脫鉤”論在美國甚囂塵上,事實上我們知道這是不可行也是不可取的。清華召開此次會議便是很好的一個例證,全球這么多一流大學的校長百忙之中都來參加,面臨一個嶄新的課題大家一起商討、共同合作,非常了不起。
再者,面面俱到。參會的大學遍布六大洲,北美、南美、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區(qū)域都涵蓋到了,討論的題目也非常廣泛,包括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變革、教育資源重組、在線教育政策,以及相關的行為心理變化、信息安全保護等,充分體現出清華的國際化、應變力與前瞻性,也反映了人文關懷和全球視野。當然,清華找到了一個好的合作伙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清華在全球很多領域都有很好的合作伙伴,做得非常好。
個人覺得,在檢討新冠病毒的過程中,有一個問題會被反復提出,那就是人文關懷。實際上當前人類也面臨著人道主義,或者從根本上說是人權危機,這在西方社會中表現得尤為明顯。盡管談的是教育,但與會討論中大家不斷提及人文關懷,令人印象深刻。
記者:哪位嘉賓的發(fā)言讓您印象最深?
李成:耶魯大學校長蘇必德(Peter Salovey)。他有句話我記憶清晰,“how to create effective online programs that blend together the best of two worlds, one physical, and one virtual.”(“如何創(chuàng)建有效的在線教育,取得兩個世界——實際課堂和虛擬課堂——的最佳融合。”)他還提到了有160萬人次注冊耶魯大學設立的免費在線課程。我想,疫情過后,不管課堂能否完全恢復原來,教育是不可能回到原本的模樣了,在線教育所具備的優(yōu)勢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更多新的機會。
虛實課堂的平衡之外,也牽涉到質量與數量的平衡。不管是美國的耶魯,還是中國的清華,這些數一數二的好大學在擴大在線開放課程數量的同時,實際上也面臨更大的壓力,即質量的把控。你必須同時把在校學生的教育做得更好、更精致,才能符合世界領先大學這樣一個地位,所以質量和數量的平衡,將是一個觀察重點。
此外,邱勇校長談到機會與公平,也讓我印象深刻。未來,教育不僅僅是精英高校間的合作,更應是一個對各方都開放的共享平臺,大學教育越來越成為人類共享的公共產品,開放、合作是最重要的關鍵詞。世界是多樣化的,大學要在機會與公平間尋求新的平衡點,積極擁抱變化,努力為世界經濟繁榮、社會發(fā)展、人類和平作出貢獻。
記者:在您看來,此次會議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
李成:共同發(fā)展、相互合作,這是會議始終傳達的明確信號。大學有人類文明引領者的使命,越來越多的中國大學逐漸意識到這一點。在線教育很多方面都是嶄新的,新的教學方法、新的科技手段、新的研究與合作的工具、新的傳播途徑、新的資源分布,這些也揭示了高等教育新的發(fā)展方向,其中的變革引人深思。
記者:智庫在未來教育變革中如何發(fā)揮作用?
李成:2006年,布魯金斯學會與清華大學合作創(chuàng)建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一直積極發(fā)揮橋梁作用,開展高質量的研究。而在中美關系面臨嚴峻挑戰(zhàn)之時,智庫作用顯得更為重要。
目前中國的智庫處在繁榮發(fā)展期,中國并不缺乏智庫頂尖人才,我們更需要的是交流與對話。智庫間合作,與大學間交流一樣,變得越來越重要。事實上,現在很多傳統(tǒng)的界限已變得愈發(fā)模糊,比如說智庫與大學、智庫與媒體的區(qū)別在哪里?有太多新的機會和廣闊的平臺,相信我們可以為公共政策的民間討論、決策咨詢和國際交流起更大的作用,布魯金斯學會期待與清華展開更多的合作。
記者:疫情當前,面向全球,大學如何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
李成:當前全球各國都有一種非常強的緊迫感,疫情導致的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在歐美國家激增,病毒未來也有可能對低收入國家造成巨大的傷害。在這種情況下,高校首當其沖應深化醫(yī)療科研領域的國際合作,彰顯人道主義關懷。接下來,就是有關經濟復蘇,中國和亞洲一些國家的經驗對于美國和歐洲不少國家都是非常有幫助的。大學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和公共產品的分享,還要面向世界,承擔更多的責任。
(清華新聞網4月28日電)
記者:曲田
采訪聯(lián)絡:國際處
編輯:李華山
審核: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