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國際研究生院舉行在線教學階段性總結交流會
清華新聞網3月25日電 3月22日下午,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在線教學階段性總結交流會以在線會議方式召開,總結在線教學開展5周以來取得的成效,分享經驗心得,部署下一階段重點工作。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執(zhí)行院長高虹,院黨委書記武曉峰,副院長左劍惡、陳偉堅,全體教師、助教代表、學生代表、教務部門工作人員等近200人參加會議。會議由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培養(yǎng)處處長王蒲生主持。

線上總結交流會
培養(yǎng)處副處長孫春柳、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教學辦劉健分別作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和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在線教學階段性總結報告。在線教學開展5周以來,學院高度重視教學工作,組織部署“三橫三縱”全覆蓋網絡;授課教師課前準備充分,課堂互動多樣;教務管理團隊、信息化團隊、學生工作系統(tǒng)、后勤保障系統(tǒng)、學生助教團隊精誠合作,迎難而上。學院共開設課程122門,參與授課教師122位,選課學生3000余人,師生分布在18個國家和地區(qū)。累計學生出勤率99.96%,在線教學滿意度大于93%,實現了“延期返校,正常教學,發(fā)揮優(yōu)勢,保質保量”。

孫春柳作匯報

劉健作匯報
隨后,教師代表黃維教授、袁博副研究員、劉碧錄副教授分享了在線教學的經驗感受。黃維認為,在線教學應完成“線上線下,實質等效”的教學目標。他在教學中依然保持課程本身“跨界交叉,協同創(chuàng)新”“明理致用,實踐賦能”的教學特色,以“吸引力、互動力、自學力”幫助學生“潛得下、浮得上、游得出”。黃維提到,在線教學的發(fā)展是歷史必然,應積極順應趨勢,發(fā)揮線上線下各自的優(yōu)勢,從心理認知、技術手段等角度完善線上教學,以教師課前引導、學生預習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力。

黃維作分享
袁博從實踐、創(chuàng)新、融合三個角度探討了在線教學的互動設計、系統(tǒng)保障和雙師模式。針對在線教學對群體學習氛圍、學習的沉浸感和學生自律性等方面帶來的挑戰(zhàn),袁博綜合采用彈幕、投稿、實時答題、課后推送等多種方式開展有效的師生互動;利用演示器、數位板等設備提升教學交互效果。他結合具體課程教學實例,展示了如何發(fā)揮在線教學優(yōu)勢,組建優(yōu)質交叉學科授課團隊,博采眾長,為課堂注入新的活力。最后,袁博就在線教學對教師、學生、公眾和教學管理可能產生的長遠影響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袁博作分享
劉碧錄分享了在線教學中的機遇與挑戰(zhàn)。對于師生遠程授課效果、國際學生時差、學生課堂參與感等問題,劉碧錄積極與學生溝通,幫助學生調整心態(tài);利用雨課堂、騰訊會議等多個平臺優(yōu)化教學方式;將實時提問調整為集中反饋、課后留言;加入上課鈴聲,以適應在線教學模式,增強課程儀式感。
助教及學生代表郝治翰、曾云輝分別分享了對在線教學的感受。“中國馬克思主義與當代”課程助教郝治翰說,在課前準備階段,助教們積極調整心態(tài),自覺參與崗前培訓,協助教師制定應對方案,密集進行課前測試,成為師生間的教學橋梁,為在線教學期間師生同心、同向、同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另外,部分課堂因有國際學生,涉及多個時區(qū),助教們不斷溝通協調,協助搭建起了“教學聯合國”,也保證了課程的順利進行。學生代表曾云輝分享了自己在線學習的感受,他認為在線教學期間,清華教師對教學的認真負責、課堂上的講解互動、課后的反饋調整,無一不展示著有質量更有溫度的清華課堂。“宅家上課,在線科研,讀書打卡,積極鍛煉”正是每位清華學子在這個階段的寫照。

會議實時互動
在交流環(huán)節(jié)中,副院長左劍惡表示,教學經驗的總結交流可促進在線課程保質保量開展,希望教師們持續(xù)保障網絡授課正常開展,同時嘗試開展網上期中考試或結課考試,創(chuàng)造條件開展課程實驗,并積極開展在線教學的相關研究。副院長陳偉堅表示,教學也是學習的過程,教師們可抓住機遇,不斷學習交流,積極調整教學模式,適應未來發(fā)展趨勢;同時兼顧科研工作,做好科研與教學的平衡。
執(zhí)行院長高虹在會議總結發(fā)言中表示,疫情期間,老師們以極大的熱情、責任和勇氣投入到在線教學中,想方設法保證遠程教學不降低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效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希望老師們繼續(xù)保持良好的態(tài)勢,避免倦怠狀態(tài),高標準完成在線教學。高虹鼓勵教師們利用這個機會深入思考教育的本源問題,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利用教育技術改進教與學,有效調動學習者參與,更好地達成課程目標,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成效。高虹還強調,在這個特殊階段,希望教師們通過網絡為學生特別是應屆畢業(yè)生的研究工作提供更多的人文關懷和科研指導。
院黨委書記武曉峰表示,疫情期間的在線教學工作從最初的不得已之舉,到現在的頗有成效,體現了清華人肩負責任、迎難而上的精神面貌,是對清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的踐行和傳承。希望各位教師在在線教育過程中化危為機,積極探索,將優(yōu)質教學資源帶入人才培養(yǎng)工作中,為學院未來的發(fā)展找到新的空間和途徑。
供稿:深圳國際研究生院
編輯:李晨暉
審核: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