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學院 李鵬
靜待花開,是每個春天的一種心態(tài)。二零二零年的春天,因為疫情的肆虐,我們注定走過了一個不一樣的春日,一段別樣的靜待花開的日子。
立春

二零二零的開始,似乎充斥著緊張與忙碌。剛剛提交完期末成績的自己本想放松一下,而迎來的是黨委下達的教工出行信息統(tǒng)計。接下來的除夕和春節(jié),仿佛也沒了什么歡愉、喜樂的心境,反倒被每日的數(shù)字和接二連三的朋友圈填滿了緊張。
往后的日子,心情總在波動著。因為《武漢伢》一類的歌曲帶來的觸動,因為疫苗研發(fā)帶來的興奮,因為炸醬面、牛肉面給熱干面加油打氣的推送帶來的鼓舞,因為環(huán)衛(wèi)工人無私捐款帶來的溫暖,因為太多的“普通人”馳援一線帶來的感動。
全校師生共上一堂課的第二天是立春。那天晚上,在朋友圈轉(zhuǎn)發(fā)了一個推送。文章里引用了作家方方在武漢的一段記錄:小超市在疫情期間堅守著,堅守的原因只是“我們得過,你們也得過呀。”即便是在武漢最為慌亂的日子里,冷風冷雨中,幾乎所有空蕩的馬路上,都一樣有環(huán)衛(wèi)工人在一絲不茍地掃地。
那樣的一段文字會讓緊張不安轉(zhuǎn)為平靜,慢慢體會到充滿希望,就像立春這個節(jié)氣帶給人的感覺一樣,冷峻中帶來一絲暖意,凌亂中轉(zhuǎn)出一份從容。
據(jù)說立春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首,新歲的起點,納福祈年、驅(qū)邪攘災(zāi)、除舊布新和迎春慶耕都在這樣一天。春天也本應(yīng)這樣生機勃勃起來,只是這個春天,園子里缺少了一些和學生有關(guān)的記憶。
歸校

二月十三日,天氣陰霾。春節(jié)后第一次踏進久違的西門,路旁的積雪還沒有化。路上沒有行人,只有兩側(cè)的樹木仿佛刻在天地間的剪影,沒有葉片,只有枝椏。太陽遠遠地掛在樹梢,像一只橘黃色的小燈。
那幾日,春寒料峭的校園,臘梅開了。花徑不大的小黃花,花瓣次第舒展開來,幽香便會漫開在荒島各處。也就是那幾日,學生科創(chuàng)的在線組會正式開始,雖然每周只有周日一次,卻也比起往日單調(diào)的閱讀而言,多了許多的意義感。不得不說,面對無數(shù)奇思妙想的頭腦風暴,不得不為學生的聰慧和努力而慨嘆。給過反饋之后,組會的匯報還會看到進步,這無疑是讓人開心的。這樣的過程,就好像看到花朵突破苞片,沖破阻力,競相開放一樣。在乍暖還寒之間,真的有些春意盎然起來。
畢設(shè)是除科創(chuàng)外的另外一份工作。臨危受命之后,我將微信群的名稱加了幾個字:“2020戰(zhàn)疫”。其實畢設(shè)的組織工作無非是一些收發(fā)材料,轉(zhuǎn)發(fā)通知一類的事情,卻因為這樣的一個特殊時段顯得格外困難,也格外珍貴。困難是因為全國各地的學生極不同步,珍貴是因為這或許是和六字班在實驗課程之后,一段特殊的共同經(jīng)歷,而這段經(jīng)歷將是他們離開校園前的最后一段歷程。
迎春顯出細長的花冠管的時候,一朵朵鮮黃,一片片地接連起來,端莊秀麗,標注了百花齊放的開端。望春玉蘭在枝端吐露春天的信息之后,迎來第一朵山桃盛開,同事發(fā)了一個朋友圈邀請大家去情人坡賞花,因為能夠觀賞到清華園的綻放,成為了羨煞無數(shù)人的消息。今年的花開雖略顯孤寂,但隨著和年輕人的一些互動,這些生機顯現(xiàn)的日子越來越有了意義。
網(wǎng)課
每日出西門的時候,總會見證落日映襯下的西山與西門融匯成別致的風景。圓明園外的紅燈籠被攏在夕陽的光輝里,楊樹的花絮被光線照成金紅色,在淡藍天空的背景下表現(xiàn)出格外的春意。地鐵上的人漸漸多了起來,從一個人一個車廂的比例漸漸上升到四周滿是戴口罩的人們。
三月十二日,是我第一次上網(wǎng)課的日子。入校路過西湖游泳池的時候,一陣花香襲來,心情莫名地好起來。蟲與花的嬉戲給春天增加了不一樣的情趣。

下午,所有的測試都通過之后,網(wǎng)課直播在一點半開始。雖不能看到學生,但是隨著彈幕、答題這些課堂反饋的積累,我也慢慢地體會著課程的進程。中間休息的時候,播放的一張幻燈片插入了去年玉簪綻放前的照片。那張照片也有一個期待,就是等玉簪再次盛放之時,所有的學生都已經(jīng)重回校園。
三個小時的直播,有些口干,咽炎似乎在春節(jié)休息后又回來了。不過總有著一些小興奮,讓人精神抖擻地整理著課后的瑣碎。出西門的時候,天邊一片金黃,幾片云彩與西山輝映起來,幾分鐘的間隔,金黃褪去留下天邊的一抹白,近處的云彩粉紅、淡紫,樹的輪廓映在畫面里。朋友圈的評價說熱愛生活的人眼里住著星辰大海,其實我想說,熱愛課程、熱愛學生的人眼里才會如此。絲絲入扣、點點入心的課程帶來的心流之后,看春花芳華,盡顯生機,感自然春色,皆是景致。
夕照,每日光臨,也不由地感覺到,天一點一點長起來。直到春分日,在連翹旁駐足,黃花與藍天映襯下的荷花池顯得格外有生氣。
清明
翻開四月的日歷,有一段暗指季節(jié)的文字:“草長鶯飛的季節(jié),如果春天歡喜,這一片姹紫嫣紅會有多么美麗?通幽的小徑中,你尋到了什么樣的風光?其實門前的樹也開滿了花。”
不得不說,這樣的春天是來之不易的,伴隨著苦痛、磨難與犧牲,也飽含著不屈、堅韌與奮起。感天動地、氣吞山河的話自不必說,因為有太多以生命詮釋的大愛擔當,太多無私奉獻成就的無限春光。這一次,善良、淳樸、敬業(yè)、平凡而偉大的英雄們作出的表率會影響一大批后來者。
那些日子,微信里常常出現(xiàn)的一句話便是“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英烈,濃縮了家國情懷,而每一個普通人也都在這場戰(zhàn)“疫”中身體力行地充當著家國情懷的弘揚者。每一個做好自身防護、參與戰(zhàn)“疫”的中國人都是值得點贊的,就像“門前開花的樹”一樣普通,但也是不經(jīng)意間的風景。在每一個當下,作出發(fā)自內(nèi)心的選擇,承擔這個時代賦予的責任,也就是在實際行動中緬懷英烈。

開學后的第五十二天,學生科創(chuàng)團隊的調(diào)研和課題論證部分結(jié)束,看到那些奇思妙想美妙地呈現(xiàn)在手機屏幕上,比往年躍然紙上多了一份欣喜;開學后的第五十七天,本科畢設(shè)進入了中期考核階段。之前的焦慮和慌亂,因為這些該做的事情,慢慢地變得平和而有序。園子里海棠開得肆意,榆錢貼滿枝條之時,紫荊、丁香陸續(xù)開放。陣陣花香濃郁里,一片春色,一片片校色。
追憶
十七年前的春天,也是這樣一段日子,還記得那時在新聞中看到情人坡,在校的學生在紫藤架下看書或開著電腦工作。還記得四川大學教授、國家級教學名師王喜忠老師在那個春天停課前給我們上的最后一節(jié)課,講課的內(nèi)容是細胞外基質(zhì)。教室里有些人帶了口罩,有些人逃課回了家,但是我始終銘記老師的一份堅守。
十二年前的春天,也有一次刻骨銘心的哀悼,那是對汶川亡故同胞的祭奠。那一年,我博士畢業(yè),來清華面試的春天,從西門進,西門出,站在荷花池邊的花下,駐足良久。一個選擇,一份職業(yè),也界定了幸福的方式。

二零二零年的春天,被各種各樣的新聞和報道包圍著,被各種來源的圖片和視頻充斥著,被各種數(shù)字和圖標裹挾著,被各種聲音和論調(diào)縈繞著,相信也注定會成為一個讓人難以忘懷的春天。如果被問及,二零二零年的春天的記憶,在很多年后會留下些什么,我想會是一段靜待花開的日子。
電影《無問西東》的宣傳片里說,“只問盛放,只問深情,只問初心,只問勇敢”。電視報道中,一位老大夫在被問到堅守的原因時說:“我一輩子為了什么?不就為了幾個病人么?”同樣的問題放到自己身上,很容易感同身受地回答:“不就為了幾個學生么?”為了那些鮮活的年輕生命,盡情地綻放。就這樣靜靜地,等待盛開,一年又一年。
本文為清華大學“2020春·留住記憶”征集活動投稿作品,如需轉(zhuǎn)載,請與清華大學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聯(lián)系。
攝影:何康
編輯:李晨暉
審核: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