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wǎng)4月27日電 4月24日下午,清華校友總會人文學院分會第二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暨“文故知新”校友論壇在文津國際酒店舉行。

會議現(xiàn)場
副校長彭剛,校黨委原副書記、人文社科學院原院長胡顯章,人文學院院長萬俊人,人文學院黨委書記、校友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孫明君,人文學院黨委副書記、外文系主任兼黨總支書記吳霞,副院長蔡文鵬,以及返校校友等60余人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出席。會議由人文學院黨委副書記曲莎莎主持。

彭剛講話
彭剛在講話中指出,清華是一所有著深厚歷史傳統(tǒng)和特別重視歷史傳承的大學,也是校友對母校最有感情、最有認同感,通過各種方式關心、參與學校建設發(fā)展程度最高的一所大學。在清華歷史上最為人傳頌的人、事以及學術成果中,基礎文科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基礎人文學科一方面是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源泉,另一方面也對大學文化氛圍的營造和育人體系的建設起著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但在人才培養(yǎng)、成果產出等方面,還需要各種各樣的支持,也需要人文學院全體師生員工繼續(xù)加倍努力。彭剛表示,校友們在清華園里度過了人生非常寶貴的一段時期,也留下很多溫暖的故事,對母校有著深深的眷戀和共有的感情。希望大家一起為學校、為人文學院的發(fā)展貢獻力量。

胡顯章致辭
在致辭中,胡顯章對校友回家表示了熱烈歡迎。他指出,校友是學校辦學質量的最主要標識,也是推動學校發(fā)展的最親切、最重要的一支力量。通過校友會搭建校友和學校的橋梁,也搭建校友們相互關心、支持的平臺,是非常重要、非常光榮的事情。近年來,清華在諸多方面都有著突出表現(xiàn),這與廣大校友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學校在創(chuàng)新文化和原創(chuàng)性成果突破等方面與世界頂尖大學相比也還有明顯差距,需要加倍努力。胡顯章表示,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清華大學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幟任重而道遠,需要在推動文化強國建設、教育強國建設、培養(yǎng)世界高質量的頂尖人才等方面作出更大成績,為國家實現(xiàn)2035年遠景目標作出新的貢獻。希望校友們繼續(xù)關心清華、支持清華,同時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有更加優(yōu)異的表現(xiàn)。

孫明君作學院三年發(fā)展情況報告并宣讀聘任決定
孫明君向各位校友作了人文學院2018-2020年發(fā)展情況報告,從隊伍建設、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介紹了學院近年來取得的顯著成績,并宣讀了《關于聘任清華人文學院校友會第二屆理事會會長、副會長和理事的決定》,聘任萬俊人、吳霞為會長,王世明等9人為副會長,王堅等48人為理事。會上還審議通過了第二屆理事會秘書長、副秘書長名單,聘任曲莎莎為秘書長,劉慧凝等7人為副秘書長。孫明君、吳霞為到會的理事會成員一一頒發(fā)了聘書。

頒發(fā)聘書
在校友論壇環(huán)節(jié),鄧亞萍、張平鋒、陳貝貝、趙建林、王堅、左高山等6位校友代表進行了發(fā)言。

鄧亞萍、張平鋒、陳貝貝、趙建林發(fā)言(從左到右 從上到下)
1996級本科校友、鄧亞萍體育產業(yè)投資基金發(fā)起人鄧亞萍表示,清華不僅教給自己各方面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自己怎么做人,要腳踏實地、有學識地去做人。結合自己在擔任申奧形象大使和在國際奧委會工作的經(jīng)歷和體會,她認為,以小見大、講好中國故事非常重要。奧林匹克運動傳播到中國有助于提升國家的形象、提高老百姓的生活品質,讓更多的中國人特別是青少年真正感受到拼搏向上、奮發(fā)圖強的精神。鄧亞萍呼吁校友們在“無體育、不清華”上作出表率,帶動更多人參與鍛煉、保持身心健康,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
1998級科技編輯學雙學位校友、新華社音視頻部黨委常委張平鋒表示,母校是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園,清華嚴謹?shù)膶W風和老師的言傳身教讓自己終生受益,并從感恩心、敬畏心和平常心三個方面分享了畢業(yè)以來的感悟。他認為,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清華時強調的教師要成為“大先生”、研究真問題、堅定信念的要求,人文教育不可或缺。人文學院在傳承人文精神、建立文化自信、培養(yǎng)通識人才、塑造完善人格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0級本科校友、全國工商聯(lián)扶貧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光彩事業(yè)基金會理事陳貝貝從參與萬科以及國家三區(qū)三州深度貧困地區(qū)扶貧工作的經(jīng)歷出發(fā),分享了對文化自信、人文清華的理解。“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她希望通過校友理事會,號召更多人文學院校友和在校青年師生在新時期參與到更為廣闊的鄉(xiāng)村振興的工作中來,以聰明才智貢獻國家,以開拓進取服務社會,攜手成就一番事業(yè)。
2001級碩士校友、中國水利電力對外有限公司黨委委員、紀委書記趙建林回顧了自己在清華求學的難忘經(jīng)歷,感慨于學院近年來的巨大發(fā)展以及為民族復興和文化自信作出的貢獻。他對學院發(fā)展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重視人文精神的潛移默化,幫助學生塑造健全人格,真正培養(yǎng)健康向上的有用之才。二是重視行勝于言,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求同存異,凝聚共識,推動發(fā)展。三是致力于國之大器建設,只有這樣,才能在成就祖國的偉大事業(yè)中成就自己。

王堅、左高山發(fā)言
遠在大洋彼岸的1974級本科校友、首旅集團原副總裁王堅校友線上參會時正值華盛頓凌晨時分。他在發(fā)言中深情回顧了早年師從吳古華、程慕勝等老師的往事。他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yōu)勢、市場優(yōu)勢、人才優(yōu)勢三個角度談到,中國正處于創(chuàng)造歷史的年代,清華在此過程中也有發(fā)揮重要作用的一席之地。
2002級博士校友、中南大學校學術委員、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左高山談到自己畢業(yè)后到中南大學工作至今,經(jīng)過10多年的努力,中南大學哲學學科已經(jīng)建立起了本碩博、博士后流動站完整的學科體系。工作成績的取得受益于在清華的所學所見所聞和所受的良好教育。他表示,自己一定會認真履行理事職責,做好湖南地區(qū)校友與母校之間、校友與校友之間、校友與社會各界之間聯(lián)系的中介和橋梁。

吳霞致辭
吳霞在致辭中談到,校慶之際拜訪許淵沖等老學長讓她深感校友們對母校和院系充滿了深情和期待,只有把工作做得更好,才能不辜負廣大校友的期望。她表示,學院和外文系的發(fā)展建設離不開廣大校友的關心和大力支持,水木清華,春風化雨,任何時候學院和外文系都是大家的港灣,也祝愿各位校友做出更大的成績,實現(xiàn)清華園賦予自己的一切夢想。

萬俊人致辭
萬俊人在致辭中表示,人文學院近年來人才培養(yǎng)成果顯著,人文樓的投入使用極大改善了學院的辦學條件,日新書院的成立使清華基礎文科學生培養(yǎng)展現(xiàn)出新面貌。多方面的成績表明,清華基礎人文學科群的建設達到了新的高度。他指出,20世紀20年代清華國學院培養(yǎng)的人才,可以說為整個現(xiàn)代中國人文學術奠定了基礎,是中國甚至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不可復制的偉大奇跡。現(xiàn)在的人文學院正面臨著難得的發(fā)展機遇,應當立志成為中國人文高等教育的旗手,力爭取得更大的成績。各位校友是學院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希望校友們與學院全體師生員工一起努力,共同把學院建設得越來越好。明年是人文學院建院10周年,也真誠地希望屆時能與各位校友再次歡聚。


與會人員合影
供稿:人文學院
編輯:李華山
審核:李晨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