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人文:決策的保障
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3-9-23 洪蔚
科學決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所涵蓋的內(nèi)容非常廣泛,除了科學規(guī)律外,其他的價值也應該被考慮進去,人文價值是其中重要內(nèi)容之一——畢竟任何一個決策都是以“人”為目標,為了“人”的幸福而采取的行動。
近代科學誕生以來,人類“上天、入地、下海”的夢想都已經(jīng)實現(xiàn)。隨著我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在我們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中國人削山填海、攔河筑壩,這些工程很多打著“科學”旗幟。而面對我們土地上逐漸惡化的環(huán)境,我們不得不問:這樣的決策“科學”嗎?
不久前,《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了清華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所教授劉兵。
《中國科學報》:移山造城、削山造城等行為是否符合科學?在決策的合理性上,科學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劉兵: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回顧一下科學決策的概念。什么叫科學決策?在一般的理解中,應該就是符合科學規(guī)律的決策。但從現(xiàn)實情形看,通常當我們想起這個概念的時候,往往是有些事已經(jīng)出了問題。
根據(jù)各種報道,以及我們?nèi)粘=?jīng)歷的科學決策,總體看問題出在兩個層面上。第一種比較簡單,就是把“科學決策”四個字,當成標簽貼在一些決策上,使不正確的決策,看似正確,這類事后出現(xiàn)明顯問題的決策,嚴格講都不真正符合科學規(guī)律。
另一種問題則更復雜一些,一個決策,比如某個工程項目是否應該進行,應該如何進行,往往是具有綜合性的問題,是否符合科學規(guī)律,只是其中的一個問題、一個方面。科學規(guī)律本身也是復雜的,從狹義上看,科學規(guī)律,指人對自然的認識。目前,盡管科學解決了很多問題,但人們對自然的認識依然是有限的。很多項目,特別是一些規(guī)模宏大的項目,涉及的問題,有些已經(jīng)超出了目前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因此這類決策盡管遵循了科學規(guī)律,但不等于不會出問題,不等于這類決策是合理的。
談到一個項目的綜合性,也就是說一個項目除了要遵循科學規(guī)律外,還有其他的價值要考慮,比如人文關懷、自然關懷、文化關懷,這些價值不屬于科學考慮的范疇,因此,一個項目即使完全符合科學規(guī)律,也不一定就是一個合理項目。
《中國科學報》:目前我國在決策科學化方面的現(xiàn)狀如何?存在哪些問題?
劉兵:盡管科學不是決策的唯一標準,但能以尊重科學規(guī)律的態(tài)度進行決策,無疑是有益的。但是從目前的現(xiàn)狀看,我們的很多決策,僅僅把科學當作標簽的為數(shù)眾多。很多決策根本談不上科學,更談不到科學本身的復雜性,這類決策往往是以政府、領導的意識為決策依據(jù)的。
甚至有報道說,某個重大工程項目是否應該實施的決策,是由人大代表投票決定的。而很多人包括我在內(nèi),對這種決策方式表示懷疑:到底這些人大代表中有幾個人,具有相關科學知識,對相關問題有科學認識呢?
當然,大多數(shù)決策在論證過程中,有很多相關專家參與決策,但科學本身是復雜的,專家之間也會存在觀點分歧,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目前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目前的決策缺乏正確的程序保障,盡管沒有任何決策是完美的,但合理的程序,會使參與決策的各方意見,得到完整的表達,得到應有的尊重,以保障決策盡可能合理。
其次,參與決策的專業(yè)人士,是否能堅持自己的立場、堅持正確的立場,并放棄自身可能的利益考慮?從現(xiàn)實情況看,一些參與決策的專家本身就是利益相關方,而決策的科學性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專家來保證,在這種利益糾結中,決策的科學化很難真正實現(xiàn)。
《中國科學報》:科學決策與科學文化建設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劉兵:一個決策的科學性,有兩個層面的內(nèi)涵,一個是符合科學規(guī)律,而更深層面的內(nèi)涵是,一個科學的決策,要以科學精神來進行。從第一個層面看,很多決策者缺乏對科學的基本認識,他們進行決策的依據(jù)往往是其他一些事物,并讓這些事物超越了科學,導致決策的非科學性。
從第二個層面看,科學精神的核心是懷疑和批判精神,目前我們的很多決策在懷疑性、批判性上嚴重不足,其中一些按科學規(guī)律來進行的決策,也存在這方面的問題。比如,一個工程項目,我們可能運用了科學理論來論證,嚴格按照科學方法、手段和要求來完成,但是,在項目決策、實施過程中,都嚴重缺乏懷疑和評判精神,導致對可能存在的風險和不合理因素考慮不足,也沒有采取應有的預防態(tài)度和措施,這也是目前存在的較為突出的問題。
而科學文化建設也包涵兩層內(nèi)涵:科學知識的普及、科學精神的陶冶——這恰恰是科學決策所需要的。因此,進行科學文化建設,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科學規(guī)律,具有科學精神,提高參與決策者的科學素養(yǎng),無疑對決策本身的科學性是一個極大的保障。
《中國科學報》:我國未來在決策科學化方面應如何加以改進?
劉兵:談這個問題前,我想先回顧一下100年前的一場著名論戰(zhàn)——“科玄之爭”。論戰(zhàn)的一方是以丁文江、胡適為代表的科學派,主張“科學的無上尊嚴和地位”,把科學當作人生觀;而另一方被稱為“玄學派”,主要是由包括梁啟超在內(nèi)的人文學者組成,他們強調(diào) “文化”和“人文精神”是人生觀的核心內(nèi)容。
當時論戰(zhàn)的結果是實力雄厚的科學派勝出,而100年后的今天看來,無論勝負,兩方的觀點都有其值得尊重的價值,都是留給我們的寶貴的思想財富。
從科學決策的角度看,我一直在強調(diào)科學決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所涵蓋的內(nèi)容非常廣泛,除了科學規(guī)律外,其他的價值也應該被考慮進去,人文價值是其重要內(nèi)容之一——畢竟任何一個決策都是以“人”為目標,為了“人”的幸福而采取的行動。因此,一個世紀前的那場論戰(zhàn)提醒我們,在面對未來時,我們要一手抓科學、一手抓人文,而且兩手都要過硬——這是未來在改進科學決策方面的一個思想基礎。
從決策過程看,保障決策程序的規(guī)范、合理,是目前急需改進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