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繕中心 劉沫
北京地區(qū)園林的建設(shè)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從金代開始出現(xiàn)初具規(guī)模的皇家園林,,元代之后,北京的園林文化趨于興盛,。到了清代,,北京的園林發(fā)展吸取全國乃至世界的園林文化之特長,北京西郊的一組皇家園林“三山五園”(狹義的三山五園是指萬壽山清漪園(頤和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暢春園和圓明園,,廣義的三山五園是指以三山五園為核心的園林集群)更是達到中國古代園林文化的最高峰,。
“三山五園”所在的北京西郊海淀地區(qū),,是歷史上著名的園林圣地。自遼,、金以來,,此地因山水襯映、湖泊羅列,、泉水充沛受到皇家和達官顯貴的青睞,,在此區(qū)廣辟園林館舍。而這一地區(qū)在歷史上曾經(jīng)有過三座清華園,。
三座清華園中,,最負盛名的是明代武清侯的私園和現(xiàn)在清華大學(xué)內(nèi)的清華園。
明代清華園
明代清華園位于海淀鎮(zhèn)西北,,是外戚武清侯的私園,占地1200畝左右,,又稱李園,、李戚畹園,是清代暢春園的前身,。明代北京由于時常受到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的的威脅,,并不在皇城以外修建皇家園林,因此明代皇城以外的園林均為私園,,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武清侯的清華園和米萬鐘的勺園,。
“清華園”在明代以宏偉壯闊煊赫一時,被稱為“京師第一名園”,。高道素《明水軒日記》中描述:“清華園,,前后重湖,一望漾渺,,在都下為名園第一,。若以水論,江淮以北亦當?shù)谝灰??!钡谝淮淝搴罾顐ナ敲魃褡谥祚粹x的外祖父,萬歷十年(1582)晉武清侯,,清華園始建于李偉封侯之前,,建園初期的名氣并不很大,直至李偉之孫第三代武清侯李誠銘斥巨資“穿沼壘石,,費億萬緡,,勝甲都下”(談遷《北游錄》),終使清華園成為一代名園,。崇禎十一年(1638),,第四代武清伯李國瑞被迫將清華園出售,。滿清攻占北京時,滿人“毀其閣”,,后來此園被肅親王豪格所得,,重筑其閣(談遷《北游錄》)。
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在明代清華園舊址上建設(shè)清代第一座離宮御苑——暢春園,。暢春園占地800余畝,自暢春園建成后,,康熙帝每年約有一半的時間在園內(nèi)居住,,甚至在暢春園離世。暢春園雖建在明代清華園舊址上,,其實只占昔日清華園原址的十分之六七,。咸豐十年(1860),暢春園在英法聯(lián)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時被一并燒毀,,此后園內(nèi)殘存建筑先被同治帝拆用于圓明園復(fù)建工程,,又被附近居民及八旗駐軍洗劫,目前僅有恩佑寺及恩慕寺兩座琉璃山門殘存,。暢春園遺址北部現(xiàn)為北京大學(xué)所有,、遺址南部建有海淀體育中心和北京市八一中學(xué)等部門。

暢春園和西花園平面復(fù)原圖(朱強等《清代暢春園復(fù)原及理法探析》)
清華大學(xué)校園內(nèi)的清華園
清華大學(xué)因初創(chuàng)在清華園舊址上而得名,,這座清華園是清末惇親王奕誴的皇家賜園,,位于海淀鎮(zhèn)東北、萬泉河的下游,。奕誴(1831-1889)是道光帝第五子,,16歲時被過繼給道光帝的三弟惇親王綿愷為嗣子,同時獲得綿愷位于城內(nèi)的王府與位于海淀的賜園,,這個賜園在咸豐初年被奕誴的四哥——咸豐帝更名為“清華園”,,匾額為咸豐帝親筆所題。

清華園二宮門
奕誴的清華園總面積400余畝,,高居海淀皇家賜園之首,,但與海淀其他賜園相比,造園方面顯得并不甚用心,,園內(nèi)建筑甚至并不以休閑為目的,,唯一稱得上景點的只有北面一處池塘,即現(xiàn)在的“水木清華”景區(qū),,在道光年間綿愷居住使用時被稱為“四時花鳥皆春”(穆齊賢《閑窗夢錄》),。

清華園工字廳后側(cè)(清華校友攝影協(xié)會zero攝)
究其原因,是因為清華園最初建設(shè)的目的并不是用于休閑游玩的宮苑別墅,,園內(nèi)的特色景觀是大片的麥田,,以顯示清代帝王對農(nóng)業(yè)的關(guān)懷,。
清華園的歷史要追溯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乾隆帝擴建熙春園。乾隆帝統(tǒng)治時期,,因為熙春園位于整個海淀園林區(qū)的最東側(cè),,尚有擴大的空間,因此乾隆帝將原本不足200畝的熙春園向東,、北擴建至800畝左右,,在園內(nèi)遍植大麥和秋麥,并添建了一處三間二層的“觀疇樓”用于觀麥,。嘉慶七年(1802),,嘉慶帝將觀疇樓西邊的池塘面積擴大,便是現(xiàn)在的水木清華池塘,,并在池塘的南側(cè)新建“省耕別墅”,,就是現(xiàn)在清華大學(xué)現(xiàn)在的行政中心——工字廳(參見劉沫《清華園工字廳史探》,《水木清華》2021年第4期),。嘉慶描述省耕別墅“絕無雕繢施,,插架唯古籍”(愛新覺羅·颙琰《仲春熙春園省耕別墅即景偶作》),可見二位帝王在建設(shè)此園時都只是為了觀麥方便,,將麥田當作此園的特殊園景,均沒有把這里整治成如長春園,、綺春園那樣舒適的風景花園的想法,。但熙春園畢竟是皇家園林,即使相對樸素,,風景也是優(yōu)美的,,嘉慶帝另一首詩描繪“水木清華”景區(qū):“方池匯澄泓,心源印清潔,。不涸亦不盈,,虛受理通徹。疊石引溪流,,晶瑩噴玉屑,。誰見天臺奇,漫擬千尺雪,。佳境辟熙春,,幾閑自娛悅。蜃窗接素波,,湛湛靈臺澈,。”(愛新覺羅·颙琰《觀水有會》)
道光二年(1822),,熙春園被一分為二,,省耕別墅和觀疇樓所在的東半邊被賞賜給道光帝的三弟惇親王綿愷作為賜園居住,,道光十八年綿愷獲罪,賜園被收回,,綿愷于當年年底病逝,。道光二十六年(1846),奕誴被過繼給綿愷為嗣子,,獲賜此園,。奕誴被人稱為小五爺,因此清華園在當時又被稱為“小五爺園”,。

清代樣式雷圖檔《熙春園近春園改修添房底樣》
(成圖時間約為道光二年,,圖中右邊為后來的清華園,左邊為近春園)
由于清華園離御道最遠,,地處偏僻,,在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時逃過一劫;在同治帝重建圓明園時,,因清華園內(nèi)有奕誴居住,,又逃過被拆為建材重修圓明園的命運,因此至今仍保存良好,。宣統(tǒng)元年(1909),,清政府外務(wù)部從內(nèi)務(wù)府交接清華園興筑游美肄業(yè)館,此為清華大學(xué)肇始,。
第三座清華園
清代的海淀地區(qū)還有另外一座鮮為人知的清華園,,也是清代最早的清華園——睿親王淳穎的清華園。
愛新覺羅·淳穎(1761-1800),,是清朝第三位睿親王,,為豫通親王多鐸的六世孫。淳穎的世祖多爾博,,本為多鐸第五子,,因為多爾袞沒有兒子,多爾博曾于順治七年被過繼給多爾袞為嗣,,但順治帝清算多爾袞后,,多爾博仍歸為多鐸子嗣。乾隆帝即位后,,開始逐漸緩和前任帝王們留下的跟宗室之間的緊張關(guān)系,。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帝為多爾袞平反,,復(fù)任多爾袞為睿親王,,下詔重新將多爾博過繼給多爾袞,命令剛剛年滿18歲的淳穎襲爵為睿親王。
淳穎的名氣不大,,做過的最出名的兩件事,,一件是受到嘉慶帝的信任,在查處罪臣和珅的時候作為宗室的代表,;另一件是曾經(jīng)寫過一首《讀<石頭記>偶成》,,在紅學(xué)研究者中影響較大。
淳穎號玉盈主人,,喜作詩,,著有《虛白亭詩鈔》《身云室詩稿》,存有刻本《虛白亭詩鈔》和《淡香吟稿》(系與夫人的合集),,被清代名臣大學(xué)士英和稱為“天資高秀,,譽望早崇”(見《虛白亭詩鈔·序》),淳穎府上的幕僚王芑孫稱譽他“才量子建奢”“詩賦一家誰得似,,翩翩才子又黃書”(王芑孫《淵雅堂編年詩稿》),。王芑孫是清代名士,曾為淳穎幕僚,,其《清華園感興四首》的序文稱“清華園者,,海淀睿邸之賜園也”(王芑孫《淵雅堂編年詩稿》)。淳穎自己也作《歸清華園》一首(見《虛白亭詩鈔》),。

王芑孫五十二歲像(眭駿著《王芑孫研究》)
嘉慶五年淳穎去世后,,嘉慶帝曾親往淳穎邸第祭奠,“見其屋宇狹窄……尚無塋地,,深為憫惻”(見《東華續(xù)錄》),,加恩另外賞賜五千兩置辦塋地。淳穎的簡樸與他的出身有關(guān),,淳穎雖然貴為睿親王,但在他18歲封王之前,,還在多鐸譜系,,只是個幼年喪父的普通宗室子弟,甚至要靠母親典當度日,。
淳穎去世后,,他的嫡長子寶恩繼睿親王銜,但兩年后寶恩便也去世,。嘉慶七年六月,,淳穎的嫡次子端恩繼睿親王銜。端恩著有《睿親王端恩詩稿》,,其中有一篇《望舊園作》回憶他幼時住在清華園內(nèi)的時光:“我憶書軒承教日,,趨庭日夕侍清華(舊園名)。聆芳足識亭臺儉,繼業(yè)多慚性地奢,。觀射得山(亭名)曾捧硯,,奉觴待月(軒名)見酌花。云煙過眼誰談舊,,碧柳依依綠蔭遮,。”

端恩像(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淳穎在乾隆四十三年被封為睿親王,,清華園作為皇家賜園,,可能也是在乾隆四十三年被賜予淳穎的。嘉慶五年,,淳穎去世,,清華園被內(nèi)務(wù)府收回。這座清華園的具體位置,,因資料不足尚無法考證,,目前僅知道此園位于海淀,園內(nèi)比較簡樸,,有觀射亭,、得山亭、奉觴軒,、待月軒等幾座建筑,。
結(jié)語
山水秀美之地,難免清華,。明朝歷代武清侯喜弄園,,除了清華園,武清侯在城內(nèi)城外還有幾處園林,,但只有清華園集西山和萬泉河的山水靈秀于一身,,終成京師第一名園。

明代武清侯清華園和清代惇親王清華園在海淀的具體位置
(原圖繪制時間為咸豐十年,,圖片由苗日新先生掃描自王珍明主編《海淀古鎮(zhèn)風物志略》)
清代的第一座清華園——睿親王淳穎的這座清華園很可能因為也是建在明代清華園舊址上而得名,。這座清華園非常簡樸,不但淳穎自己說“園是清華卻不華”(淳穎《寄酬百菊溪少京兆即用原韻》),,淳穎的兒子端恩也認為清華園“亭臺儉”(端恩《望舊園作》),。這座清華園因為存世時間太短以及園主人的名不見經(jīng)傳而不為人所知。
清代的第二座清華園,,曾是兩代清朝皇帝乾隆和嘉慶的御園,,里面有在清代北京只有皇帝才會興建的工字殿,莊重之中不失簡樸,,反映了清代帝王對農(nóng)本經(jīng)濟的關(guān)懷,。這座清華園因地處偏僻和有人庇護而兩次躲過浩劫,因此被統(tǒng)治者看中賜給外務(wù)部建校,最終成就了一代名校清華大學(xué),。
清華二字用作園林之名,,指景物清秀美麗。晉謝混《游西池》詩:“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宋書·隱逸傳論》也有“巖壑閑遠,,水石清華,。”中國歷史上曾有多座清華園,,除了北京的這三座清華園外,,宋代湖州有趙氏清華園、明代亳州有薛氏清華園,、清代蘇州有毛氏清華園……,,但眾多清華園都湮沒在茫茫歷史長河中,即便是名噪一時的明代江北第一名園也是如此,,只有清華大學(xué)里的清華園歷久彌新,、馳名宇內(nèi)。
名園如美人,,人們青睞美人顏色好,,但更在意的是美人背后的故事。清華大學(xué)清華園的精髓在于清華人的清華精神,,一代又一代的清華人不斷進取,、譜寫著新的清華篇章,當人們提起清華園,,向往得何嘗只是清華園的美景呢,?
(原文刊載于光明日報《博覽群書》2022年第5期)
(清華新聞網(wǎng)8月29日電)
供稿:修繕中心
編輯:李華山
審核:呂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