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任曾告訴女兒,自己研究語言學是為了“好玩兒”——“好玩者,,不是功利主義,,不是沽名釣譽,,更不是嘩眾取寵,,不是一本萬利”,。
巴別塔之子
來源:中國科學報 8-16 北絳
趙元任,,1892年11月3日生于天津,,祖籍江蘇武進。1909年考取官費留學美國,,在康奈爾大學主修數(shù)學,,選修物理、音樂,。1929年6月底被中央研究院聘為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語言組主任,,同時兼任清華中國文學系講師,授音韻學等課程,。1938年起先后在美國夏威夷大學,、耶魯大學,、哈佛大學等大學任教,。他是中國現(xiàn)代語言和現(xiàn)代音樂學先驅。1982年2月24日逝世于美國馬薩諸塞州坎布里奇,,加州大學為他設立了趙元任基金會,。
《圣經(jīng)·舊約·創(chuàng)世記》第11章寫道:當時人類聯(lián)合起來興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為了阻止人類到達天堂,,上帝讓人類說不同的語言,,使人類相互之間不能溝通。建塔計劃因此失敗,,人類自此語言不通,、各散東西。
此故事試圖為世上出現(xiàn)不同語言和種族提供解釋,。雖然只是宗教故事,,卻十分形象生動地說明了語言不通帶來的深刻影響。現(xiàn)在的中國人大多有學習英語的經(jīng)歷,,知曉學習一門非母語是多么困難的事情,。通常會說三種語言的人就會博得大家的“哇”聲,,如果能再往上數(shù),那通常會被視為語言天才,。
趙元任就是這其中的一位,,他被稱為“中國語言學之父”,會說33種漢語方言,,并精通多國語言,。他與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并列為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語言學是他著力最深的領域,然而他同時還兼授物理,、邏輯等課程,。跨地域,、跨學科于他而言都不是問題,,若說中國有一位“巴別塔之子”,無出其右,。
趙元任曾表演過口技“全國旅行”:從北京沿京漢鐵路南下,,經(jīng)河北到山西、陜西,,出潼關,,由河南入“兩湖”、四川,、云貴,,再從“兩廣”繞江西、福建到江蘇,、浙江,、安徽,由山東過渤海灣入東三省,,最后入山海關返京,。這趟“旅行”,他一口氣說了近一個小時,,“走”遍大半個中國,,每“到”一地,便用當?shù)胤窖酝猎?,介紹名勝古跡和土貨特產(chǎn),。
研究者稱,趙元任掌握語言的能力非常驚人,,因為他能迅速地穿透一種語言的聲韻調系統(tǒng),,總結出一種方言乃至一種外語的規(guī)律,。他同時有著“文藝復興式的智者”這樣一個稱號。
趙元任1892年11月3日生于天津,。父親善吹笛,,母親善詩詞及昆曲,早年的藝術啟蒙給了他的耳朵最好的訓練——他能夠很容易地分辨細微的樂音差別,。8歲時趙元任回到老家江蘇省常州青果巷,,開始在家塾二中讀書。當時他就顯現(xiàn)出了自己學習語言的天分,,天津和常州方言差異極大,,但于他而言這都不是問題,各種方言他都能一學就會,。
1907年趙元任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學堂預科,,各科成績都非常好,英語,、德語尤其出色,。他的出色表現(xiàn)得到美籍英語教師嘉化的喜愛,嘉化常常邀請他去自己家做客,。嘉化夫人擅長彈鋼琴和唱歌,,她可以說是趙元任的西方音樂啟蒙老師。趙元任跟她學唱過《可愛的家庭》和《天長地久》等歌曲,。
據(jù)《中國學術論壇》資料顯示,,這段時間之內趙元任新掌握的語言有七種,分別是:1904年時父母先后去世,,趙元任被送到蘇州,,學會蘇州話;1905年回到常州由伯母照管,,家里為他請了一位當?shù)氐募彝ダ蠋?,他又學會了用常州方言背誦四書五經(jīng);伯母在福州住過多年,,跟她學了一點福州話;1907年在南京江南高等學校預科讀書,,跟美國人嘉化學英文,,選修了拉丁文和德文,同時還學會了南京話,。
趙元任17歲時由江蘇南京高等學校預科考入清華留美研究生班,,在錄取的72名官費生中,他總分名列第2,,胡適當時名列55,。在美國,,趙元任先是在康奈爾大學讀數(shù)學、物理,,后入哈佛攻哲學,,繼而又研究語言學。
因為學習語言的速度奇快,,往往不用多長時間,,趙元任就可以“偽裝”成當?shù)鼐用窳恕?920年,英國哲學家羅素來華巡回講演,,趙元任當翻譯,。每到一個地方,他都用當?shù)氐姆窖詠矸g,。工作途中他向湖南人學長沙話,,等到了長沙,已經(jīng)能用當?shù)卦挿g了,。講演結束后,,竟有人跑來和他攀老鄉(xiāng)。
這樣的情況不僅發(fā)生在國內,,在國外同樣如此,。二戰(zhàn)后,他到法國參加會議,。在巴黎車站,,他對行李員講巴黎土語,對方聽了,,以為他是土生土長的巴黎人,,于是感嘆:“你回來了啊,現(xiàn)在可不如從前了,,巴黎窮了,。”后來,他到德國柏林,,用帶柏林口音的德語和當?shù)厝肆奶?。鄰居一位老人對他說:“上帝保佑,你躲過了這場災難,,平平安安地回來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或許趙元任天生有語言上的天分,,但能達到如此出神入化的程度,,和他后天孜孜不倦的努力同樣分不開。趙元任曾告訴女兒,自己研究語言學是為了“好玩兒”——“好玩者,,不是功利主義,,不是沽名釣譽,更不是嘩眾取寵,,不是一本萬利”,。
趙元任曾寫過一個名為《施氏食獅史》的故事,通篇只有一個shi音,。這個故事的神奇之處在于,,字面上,人人看得明白,;語音上,,沒人聽得出來到底在說什么。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尸,適石室,。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十獅尸,。食時,始識十獅尸,,實十石獅尸,。試釋是事。”
類似的作品還有不少,,比如《熙戲犀》和《唧唧雞》,,統(tǒng)統(tǒng)是用一個語音寫出來的小故事。其語言功底之深厚,,可見一斑。
除了語言之外,趙元任在另一門有關聲音的學問上也頗有建樹,。得益于父母的音樂熏陶以及嘉化夫人的西樂啟蒙,,他對東西方音樂有著獨特而全面的了解。在南京上中學時趙元任開始學鋼琴,,到了大學時代,,他一口氣選修了“和聲學”、“對位學”,、“作曲”,、“聲學”等課程。同時還參加了學校組織的歌詠團,,并擔任過歌詠隊指揮,。
從1922年至1948年,他曾先后創(chuàng)作了歌曲,、鋼琴曲100余首,。在“五四”愛國主義、民主主義思潮影響下,,趙元任創(chuàng)作了《嗚呼三月一十八》,、《我們不買日本貨》等具有強烈民主和愛國思想的歌曲。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趙元任歌曲集》中,,歌詞是由許多現(xiàn)代知名作家或詩人劉大白,、劉半農、徐志摩,、施誼以及趙元任自己創(chuàng)作的,。
趙元任所作的抒情歌曲同樣受人歡迎,1936年,,他曾在“百代”公司灌錄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唱片,,近半個世紀以來一直膾炙人口。
1981年趙元任最后一次訪問北京期間,,曾多次被邀請唱這首歌,。一次在音樂學院唱完這首歌后,有學生向他提問:這是不是一首愛情歌曲,?其中的“他”究竟是誰,?
趙元任回答說:“‘他’字可以是男的,也可以是女的,,也可以是指男女之外的其它事物,。這個詞代表一切心愛的他、她,、它,。”他解釋說這首歌的詞是當年劉半農在英國倫敦寫的,“蘊含著他思念祖國和懷舊之情”。
除了為祖國這個“大家”寫歌之外,,趙元任還為自己的女兒創(chuàng)作了不少音樂作品,,家里總是回蕩著鋼琴聲和歌聲。女兒回憶說即使是去郵局寄信的當兒,,父親也不放過,,讓女兒坐在長凳上唱歌。為了抓住轉瞬即逝的靈感,,趙元任會隨身攜帶小五線譜本,,隨時記錄。女兒趙如蘭說:“父親的許多音樂作品,,都是在刮胡子的時候創(chuàng)作的,。”
趙元任早年曾和語言專家黎錦熙致力于推廣普遍話,為此他創(chuàng)造了國語羅馬字(注音字母第二式),,并灌錄了國語留聲唱片,。雖然致力于普通話的推廣,但因為自己掌握的方言多,,趙元任對于語言和人們生活之間聯(lián)系的理解與別人要深刻得多,。
1981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趙元任感慨道:“現(xiàn)在教育水平高了,,人們的說話受廣播,、報刊、電視等媒體的影響,,出口書面語多,,不大愛講白話了。如現(xiàn)在北京人愛說‘開始’,,不說‘起頭兒’,;把長外衣不叫‘大氅’,而叫‘大衣’,。連小孩說話也是文縐縐的,,人們的日常生活語言顯得缺少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