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炎志做客清華西階論壇講述父母故事
清華新聞網(wǎng)10月20日電(研通社記者 付常銀)10月14日下午,清華大學研究生會西階論壇第三十一期“山河有云風變幻——致我的父親母親”在人文圖書館大同廳舉行。清華校友、吉林省委原副書記林炎志做客西階論壇,講述父親母親的故事和逝去的“一二·九”記憶。

圖為論壇現(xiàn)場。
林炎志從爺爺?shù)墓适轮v起,從山東海陽挑擔賣櫻桃到被逼闖關東,走過吉林黑龍江,家庭經(jīng)濟條件的上升讓父親林楓得以去讀書。南開大學畢業(yè)后的父親,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一路追隨毛澤東,拉響中國革命的號角。他在學生中積極進行進步思想宣傳,街頭演講、私下動員,帶領北平學生掀起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同為進步青年的母親郭明秋,高二就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雖為女子,卻在白色恐怖中毅然走上街頭,時任北平大中學生抗日救國聯(lián)合會主席的她,為革命奔走吶喊,領導了“一二·九運動”與“一二·一六運動”。
林楓和郭明秋在革命的狂潮中相識、相知,經(jīng)歷過受迫害、假結婚,并最終相伴走到一起。為了革命事業(yè),他們的孩子或出生在前線,或交給老鄉(xiāng),他們的父母去世前,他們并沒有能夠陪伴在前。“我的父母總是以政治上的需要為首要任務,我們的家庭付出了很多,‘一二·九運動’和我們緊緊相連,我想我自己的經(jīng)歷就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小插曲。”林炎志如是說。
生于革命家庭的林炎志,雖然沒有經(jīng)歷抗日運動的腥風血雨,卻在文革中經(jīng)歷了漫長的11年。由于家庭背景的敏感,文化大革命中,他做了五年農(nóng)民和六年工人。在每天的辛苦勞作后,他總是堅持讀書,從毛選到醫(yī)生手冊,到大學有機化學,到天文星座,在文革的11年里,林炎志就這樣“不甘心”地學習著,等待著機會。1977年恢復高考,林炎志如愿以償?shù)乜既肭迦A大學,那一年他已經(jīng)29歲。林炎志說:“我有一種恐懼感,學核物理量子力學學不會,我又覺得我學了理科,我還要補文科,要學市場經(jīng)濟,于是我讀了武漢大學的經(jīng)濟,又回清華讀了法律。”其實,當林炎志取得清華大學博士學位的時候,他已經(jīng)六十歲。
最后,林炎志寄語清華學子:“堅持對自我繼續(xù)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中國興亡,清華有責,希望清華的學子們都要學習理工科文科的知識,豐富自我。”
“西階論壇”創(chuàng)辦于百年校慶之際,論壇通過邀請知名校友回校與同學們近距離接觸交流,引導廣大學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對青年學子全面成長成才起到重要的導向作用。
附林炎志介紹:
林炎志于1982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99年在武漢大學獲經(jīng)濟學博士學位,2008年獲清華大學法學博士學位。曾任清華大學學生會主席、全國學聯(lián)主席,后擔任清華大學校團委書記,共青團北京市委書記,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吉林省委副書記。
供稿:校研究生會 學生編輯:小 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