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讀書講座舉辦紀念莎翁逝世400周年專場
清華新聞網(wǎng)12月5日電 莎士比亞,一位四百多年前的文學巨匠,他的作品像鏡子一樣記錄了一個時代,又啟發(fā)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的作品至今仍在全球以不同的文化形式演出和詮釋。2016年是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為紀念這位卓越的文學家, 11月30日晚,在清華大學圖書館舉辦“清華讀書講座”。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外國文學學會莎士比亞研究會會長辜正坤先生做了題為《從中國文化角度看莎士比亞—從儒家、道家、佛家的觀點看莎士比亞作品中的愛情觀》的報告。

講座現(xiàn)場。王媛 攝
辜正坤以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愛情為主題,從中國文化主要是儒家的情愛觀切入進行了觀照和分析。他以典籍為依據(jù)從中華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源頭開講,主要列舉了儒家文化的情愛觀,辜老師充滿激情的言語中時時透露出對儒家“發(fā)乎情、止乎禮”、“君子之道,發(fā)端于夫婦”和“舉案齊眉、白頭偕老”愛情婚姻觀的認可和敬畏,從根本上指出了中國文化的精神自古是以人為本,既不“役于神”,也不“役于物”。
隨后辜正坤分析了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來源和文化背景,講述了這部劇作中的故事千百年來在古希臘羅馬等地區(qū)流傳的情況和早期的西方情愛倫理道德觀,早期的羅密歐和朱麗葉故事中的倫理道德觀是年輕人服從長輩、反對縱欲、婚姻是以延續(xù)財富和鞏固地位為目的。歐洲中世紀時期,神本主義思想一直占據(jù)著統(tǒng)治地位,到了歐洲文藝復興,人們高揚人本主義去沖破中世紀神本文化的牢籠,他們以古希臘羅馬文化和中國文化的人本思想去批判歐洲中世紀以來的神本文化,主張人類獨立自主。莎士比亞戲劇中弘揚的情愛道德觀有悖于歐洲早期的倫理道德觀,吻合了當時人們要求個性解放、擺脫神本主義禁錮的要求,這是莎士比亞作品不可磨滅的積極的一面。但當人類從神的腳下站立起來,隨著人的主體性、獨立性和能動性的發(fā)展,原來與神本文化相對的人本主義逐漸又被異化為自私的“人類中心主義”,人類無節(jié)制地張揚自己,體現(xiàn)在情愛觀上也是放縱和肆意,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造成了許多愛情的悲劇,這也許就是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的高瞻的深刻寓意所在。
在講座中,辜正坤圍繞著《羅密歐與朱麗葉》作品描述情愛的具體段落和文字對故事中兩個人的愛情觀進行了具體的剖析并給出了自己的結論,他認為羅密歐和朱麗葉的愛情不值得推崇但有很強的警醒作用,愛的悲劇最終喚醒人們和解世仇,互處互進。通過對西方文學的整體觀照,辜老師認為中國的傳統(tǒng)文學在主旨上要高于西方的愛情文化和文學,更重視生命的延續(xù)的中國愛情婚姻文化觀有著更高層次的意義。辜老師對道家的陰陽和合思想和佛家追求的最高層次的愛—識愛也進行了簡單的介紹。
辜正坤隨后回答了現(xiàn)場聽眾的提問并向讀者推薦了兩本有關莎士比亞的著作,一本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中英文對照版的“皇家版”《莎士比亞全集》,以英國《皇家版莎士比亞》(The RSC Shakespeare: Complete Works)為依據(jù),譯者包括了許淵沖、彭鏡禧、傅浩、刁克利、孟凡君等目前華語翻譯界和莎劇研究界的諸多著名學者,辜正坤教授擔任主編;另外一本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莎士比亞評論匯編》(上、下)。
“清華讀書講座”由清華大學圖書館主辦,于2015年金秋時節(jié)啟動,旨在凝聚讀書氛圍、指導讀書門徑、促進讀書交流、塑造書香清華。“清華讀書講座”致力于打造清華園讀書講座品牌,每學期舉辦3-4次,邀請嘉賓與清華學子分享讀書經驗,推薦經典讀物,從而激發(fā)閱讀興趣,培養(yǎng)閱讀習慣,提高閱讀品位。
相關鏈接:
辜正坤,北京大學世界文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所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莎士比亞研究會會長。歷任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常務理事,商務印書館《英語世界》顧問,英國Continumm出版公司編委等。辜正坤致力于莎士比亞、翻譯學、中西文化和文學比較、詩歌鑒賞學等研究。在國內外共發(fā)表著、譯、編、校著作48種(部),論文150余篇;代表性專著有《莎士比亞研究》(英文版,香港)、《中西詩比較鑒賞與翻譯理論》(清華大學出版社)、《中西文化比較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互構語言文化學原理》(清華大學出版社)、《譯學津原》(文心出版社)等。譯著有《老子道德經》(漢英對照)、《毛澤東詩詞》(漢英對照譯注)、《元曲150首》(漢英對照)、《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英漢對照)等。
供稿:圖書館 編輯: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