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讀書 不負學子擔當
來源:光明日報 2013-4-25 劉夢 鄧暉
講述人:馮 硝 職業(yè):清華大學物理系博士、“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團隊成員
我于1985年生于黑龍江農(nóng)墾總局那片廣袤的土地,夏天一碧千里,冬天白雪皚皚。我的父母都是勤勞樸實的農(nóng)民,他們年復一年在黑土地上辛勤耕作,只盼望著自己的女兒能夠走出這片天地,奔向廣闊的未來。
我的中國夢源于堅持
父母農(nóng)忙時,年幼的我由姥爺姥姥照看。我很喜歡自己動手倒騰東西,做各種手工,幫家里修理家具或自行車,干勁十足。
10歲的一天,姥爺讓我把藥酒瓶中的人參拿出來,可能是被泡的時間過長,人參已經(jīng)脹到無法從瓶口直接拿出,當我就要放棄時,姥爺很認真地對我說,輕易放棄的人是不會成功的。姥爺?shù)脑捁膭盍宋遥谑俏依^續(xù)想辦法掏出人參,最后終于在不破壞瓶子的情況下將它搗碎了拿出來。那是我第一次嘗到堅持帶來的幸福,姥爺?shù)慕陶d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所以,當我高中物理考試不及格時,我并沒有放棄理科去選擇文科,而是每天堅持做大量物理題,盡情享受鉆研的苦與樂。終于在2004年高考中,我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進入了物理系,從此開始了在這一領域的奮斗歷程。
我的中國夢在不懈學習中啟航
進入清華后的第一個學期,我十分苦惱。身邊優(yōu)秀精英太多,自己學習非常吃力。
記得當時的基礎物理課是楊振寧先生講的。楊先生不論是講課還是作業(yè)、考試,統(tǒng)統(tǒng)都是英文。他選擇的英文教材被同學們戲稱為“紅色大磚頭”,又大又重,涵蓋了大量基礎詞匯和專業(yè)術語,讓當時英語水平僅限于在考試中閱讀簡單文章的我頭痛不已。有大半個學期,我每晚熄燈后都在寢室打著手電翻譯課文。光雖微弱,卻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就這樣憑著一股子不服輸?shù)膭蓬^,我的成績不斷上升,到大三時已從剛進校時物理班倒數(shù)到了年級前1/3,有了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畢業(yè)時我選擇了“直博”,走上了科研的道路。不論是對于我還是我的家人來說,讀書都是為了延續(xù)一個夢想。父母文化程度都不高,但他們十分相信,“知識能夠改變命運”。
我的中國夢是盡力做好本職
記得有一次黨課小組活動,輔導員讓每個人談談“作為清華學子,自己如何為國家和社會作貢獻”。當時我表達,“每個人,不管是工人、農(nóng)民,還是知識分子,只要盡全力,將自己的角色扮演好,我們的國家定會越來越好”。作為清華的一員,要把自己的使命和職責擔當好,將自己的學習和研究盡我所能做好。多年過去,我依然這么想。
選擇了科研,就意味著遠離喧囂和浮躁。現(xiàn)在社會上對科研人員頗有微詞,而我明白我們中絕大多數(shù)都在埋頭苦干,做好本職工作。2008年我一上研究生就花了很長時間學習儀器操作,一直到2012年初,才開始獨立操作儀器做實驗,真正進入拓撲絕緣體領域,成為薛其坤教授“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團隊的一員。我進入時,這個項目已有好幾個月沒有大的起色,但我仍做好了心理準備。
科研工作,從來都是希望與失望并存。當一個設想、一種方法行不通時讓人感到失望,但一個新的想法出現(xiàn)往往意味著一個新的希望。就在這兩種力量的博弈間,我們整個團隊不斷成長、不停前行,終于在2012年末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歷時4年才完成的相關研究報告,也于今年3月15日在美國《科學》雜志在線發(fā)表,獲得學界高度評價。我想,這不光是我自己夢想之旅的一次精彩收獲,也是我們團隊中國夢的初步實現(xiàn),更是中國基礎科研的一次重要進步。
我的中國夢得益于新時代
很多“80后”科研人員都感慨,現(xiàn)在從事科研的條件比前輩們強太多了。國家不僅提供大量經(jīng)費,也提供非常昂貴的實驗儀器,條件恐怕是我們的前輩當年不敢想的。不僅如此,國家加大力度創(chuàng)建世界一流大學,使更多海外的優(yōu)秀學子回到了國內(nèi),成為師資及科研的重要保障。
我很幸運并感恩,成長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走上科研道路之始就加入優(yōu)秀的團隊,得到資深老師的指導,參與重大課題,成為中國科研力量的“年輕一代”。我將在接下來的學業(yè)中繼續(xù)發(fā)揮自身作用,用不懈的學習和踏實的研究為我們偉大祖國中國夢的實現(xiàn)作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