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年度特展“電波紀元——無線電技術早期歷史展”開幕,128件科學器物亮相。該展暫在清華蒙民偉人文樓臨時展廳展出。該博物館永久場館正在建設,預計2027年開放。
“100余年前,德國物理學家赫茲首次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各種發(fā)送、接收電磁波的裝置被陸續(xù)發(fā)明出來。”策展人王京介紹,展覽分“抓住那束看不見的光”“聽,石頭在唱歌”“鳥槍換炮”“永不消逝的想象力”“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浪潮”6個單元,展示了無線電報接收機、收音機、擴音機等裝置。
第一件展品是布冉利式金屬末檢波器,年代可追溯到19世紀90年代。用這個巴掌大的設備,首次實現(xiàn)了距離超過百米接收電磁波。“1890年,法國物理學家布冉利重復赫茲實驗時發(fā)現(xiàn),在高壓脈沖激發(fā)出電火花時,附近一撮鐵屑變得緊湊,電阻也明顯降低,能導電了。”王京說,布冉利將細鐵屑裝進玻璃管,兩頭接上導線,就發(fā)明了金屬末檢波器,“它在140米內(nèi)都能檢測到電磁波。”
會唱歌的礦石接收機、能高效接收和處理廣播信號的超外差式收音機、設計巧妙的“瓢蟲”礦石收音機……隨著技術的發(fā)展,無線電的應用走進生活,在雷達、對講機、衛(wèi)星導航、微波爐等領域開枝散葉。
展覽還設置了不少互動環(huán)節(jié),觀眾掃描展廳內(nèi)的二維碼,通過“電波密令”可以參與知識問答,探究展品幕后。
清華科學博物館自2018年籌建,已在臨時展廳推出10余場線下展覽,更新11季珍品柜微展。永久館址位于校園東部藝術博物館與美術學院之間,展廳面積約6000平方米,將成為我國首家綜合類收藏型研究性科學博物館。
編輯:李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