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球支起的精彩人生
研通社記者 陳陸淼

圖為袁雯。
袁雯,一個有著與其他人不一樣經歷的湖南姑娘。
2007年,她作為乒乓球特長生考入北京大學法學院,2012年,她又被保送進入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攻讀碩士學位。能先后在中國最好的兩所大學學習的她,本身就充滿了傳奇色彩,同時她又頂著國家乒乓球一級運動員的頭銜。

圖為比賽中的袁雯。
同時,她又是一個美麗善良的普通女孩。她愛吃,也愛做吃的,經常自己動手制作甜點美食;她愛美,愛花,專門去學習插花,享受著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她愛玩,組織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結實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
當讓她形容這一路走來的過程,她只用了兩個字——“幸運”。是一次又一次的幸運讓她走得比別人更精彩,但精彩背后的付出也許只有她自己能體會。常言道:幸運總是青睞于有準備的人。

生活中的袁雯。
如今,袁雯已經在清華園里度過了大半個年頭,她心懷感恩地說道,“大家都很照顧我,讓我很快融入了這個美麗的校園。”經歷了兩所高校的生活,她對其有著自己的見解。“北大和清華風格不同,各有特色,能同時吸收兩所最優(yōu)學府的精神精髓,必將給我的成長帶來很大的影響。”從法學院到教育研究院,是她自己的選擇,從中可以看出她是一個有獨立思想,并了解自我的女生。“本科的法學學習經歷培養(yǎng)了我良好的法律思維方式,而教育對于培養(yǎng)人成長成才的意義是我想去深度探尋的方向。”
“一個小球帶動著我的世界”
然而,無論是過去在北大校隊一周訓練7次的體育特長生,還是現(xiàn)在一名普通的研究生,乒乓球對于她來說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乒乓球這個小球一直帶動著我整個世界的轉動。”這個小球就像一根紅線,牽著她一步一步登峰觀景。
回憶起自己學習乒乓球的經歷,袁雯侃侃而談。小時候幸運地被老師挑中去打球,她本只想想借此鍛煉身體,但漸漸地,卻愛上了這項運動。本著對乒乓球的熱愛,以及性格中的韌勁,上研究生以前,十幾年來她從未間斷過每天至少兩小時的乒乓球訓練。當然,最后她也因為乒乓球,順利考上了北大,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
袁雯談到,乒乓球給予她的不僅僅是進入最高學府的敲門磚,更多的是一個更廣闊的平臺,一種人生觀和閱歷。長期訓練和比賽,讓她交到了許多朋友;無數(shù)有輸有贏的比賽,培養(yǎng)了她堅韌不屈的品性,承受壓力的能力,體悟到永不放棄,堅持到底的奮斗精神,讓她看到了成敗背后更深層次的價值。曾經有一場爭奪民間選手挑戰(zhàn)世界冠軍資格的比賽。五局三勝制,大分2:2之后進入最后的決勝局,當她在3:10落后的關鍵賽點時,她沉著應戰(zhàn),穩(wěn)打穩(wěn)扎,最終扭轉時局,贏得比賽。也是因為這一場比賽,她有了和世界冠軍切磋的機會。
無數(shù)次的磨練和挑戰(zhàn),不斷地增強著她的自信。
“發(fā)揮蝴蝶效應,為全民健身做貢獻”
研究生階段的袁雯,不再具有體育特長生身份,但她仍然在清華大學校隊定期訓練,并在去年12月代表清華大學參加北京市高校乒乓球比賽,取得了雙打、混雙兩項冠軍。同時,她還在清華大學自發(fā)組織義務教乒乓球的教學課堂。
“剛進入清華時就發(fā)現(xiàn)清華的乒乓球普及面不大,我希望通過我的一些努力發(fā)展一批熱愛但并不擅長乒乓球運動的同學加入到乒乓球運動的行列中來。”當她加入校研究生會體育部后,她提出了建立類似乒乓球教學俱樂部的想法:專業(yè)培訓,零費用、零基礎,要讓同學們喜愛并堅持這項運動,不能讓某個同學因為經濟困難或者不會打等原因而不能加入到乒乓球這項運動中來。

圖為袁雯在指導同學發(fā)球。
就這樣,每周四的晚上總能看到袁雯帶著一群人在乒乓球桌前做準備活動,講授乒乓球的理論知識,指導打球的基礎動作等。這個小小的俱樂部成員從幾個人增加到幾十人,教學時間從一個小時增加到了兩個小時,兩班制,而她一直樂此不疲地進行著這項工作。
半年下來,不少學員從什么都不會到可以發(fā)球接球,直至連續(xù)打好幾十個球。每每看到學員有收獲,哪怕只是一點點,袁雯都從心底感到高興。“這種激動一點也不亞于過去打贏的任何一場比賽。”袁雯笑著說,“這是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如果我?guī)拥倪@幾十個同學,他們能在平時去帶動身邊的三四個同學進行鍛煉,被帶動的同學再繼續(xù)不斷地傳遞下去,那不就是校園體育的蝴蝶效應嗎!”
袁雯的成長和進步得到過來自各方面的幫助,學校、父母親人、教練老師、同學朋友都點綴了她繽紛的青春,也讓她學會了感恩。乒乓球給了袁雯無限的正能量,如今的她,在前行的道路上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溫暖別人、幫助別人。她希望自己不僅能將過去教練所教的乒乓球技能傳遞給同學,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感受乒乓球的魅力,讓正能量持續(xù)傳播。
供稿:校研究生會 編輯:范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