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空氣的精靈
——記2012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特等獎學金獲得者周斌
研通社記者 胥澤霞

圖為周斌。
周斌,男,清華大學建筑學院2006級本科生,2010級碩士生,師從趙彬教授,研究方向為室內空氣品質。攻讀碩士期間共發(fā)表SCI論文2篇、國際會議論文3篇。曾獲清華大學綜合一等獎學金、建筑環(huán)境與設備研究所2011年度優(yōu)秀論文獎等。2012年獲清華大學研究生特等獎學金。
七點,天蒙蒙亮。清華園子里,自行車的浪潮還未涌現(xiàn),可見的只是偶爾的浪花。其中一朵格外引人注目。一位男生,右手提兩桶油,左手是器材包,不疾不徐,走出這靜靜的園子,開始了又一天實地調研的旅途。
他,就是周斌,建筑學院碩士三年級學生。
八、九點鐘,清華園子早已熱鬧起來。很多人習慣性地查一下當天的PM2.5指數(shù),“今天霧霾嚴重,盡量不要出去活動。”
可是,此時,北京西南郊區(qū),周斌已開始一天的工作——到農家收儀器、讀取室內空氣污染相關數(shù)據,重新設定好,然后再把儀器放到下一戶。送上一桶油,算是對鄉(xiāng)親父老叨擾之過的歉意。設備有限,兩臺機器輪班倒,一天讀兩個樣本。更麻煩的是,機器有時不好用,必須不斷調整、定位,“干半天活要耗一天的精力。”
就這樣,周斌一個人每天在這條線上奔波來回,有條不紊。一干就是一個月。有人不免疑惑,這是導師給你安排的任務嗎?現(xiàn)在,勞人筋骨的事情總是讓人避之不及。“這個實驗是我自己設計的。我覺得,做這些有意義。自己在實驗室,用模型算來算去,用處不大。”周斌很實在。
周斌有一個本子,一天的行程與花銷都記錄在上面,工工整整。其中有一筆支出前寫著:“導游”。筆者不免詫異,“你去農家采樣還需要花錢請導游?”周斌笑著解釋,“很多農家都有狗,這時需要當?shù)厝藥贰G瞄T,把狗拴好。然后再采樣。”
“那你被狗咬過嗎?”
“嗯。不過沒事,幸虧當時褲子比較厚,沒有咬透。”周斌對此輕描而過。在那份淡定中,總有一份力量無法撼動。
用這些采樣數(shù)據研究什么呢?
周斌師從建筑技術科學系趙彬教授,具體研究方向為室內空氣環(huán)境中的顆粒物及多環(huán)芳烴污染人員暴露量分析。多環(huán)芳烴是煤、石油、木材、煙草等有機物不完全燃燒時產生的物質,有相當部分具有致癌性。
為了解目前我國的相關污染情況,并提出有效的控制策略,基礎數(shù)據的收集工作非常重要。“美國環(huán)保署在這方面工作之細致、測試之多令我非常震驚,而在中國,很多地方還是空白。這些空白,如果沒有人勇敢的站出來,去做具體的調研、科研,就可能會被霧霾、煙霧、更或是上升的患病曲線去填充。”
“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我們需要能放心的呼吸。”周斌說,“我一直記得導師囑咐我,做科研,不僅要知道做什么,更要知道為什么做。”經常,周斌會熬夜到很晚。孤燈一盞,對周斌來說,算不得累或孤獨,倒是安靜很多,沒有什么可分心。
碩士以來,周斌以第一作者身份發(fā)表了2篇SCI論文、3篇國際會議論文。成果不算多,但那是在科研道路上邁出的堅實第一步。研究生畢業(yè)后,周斌計劃去英國帝國理工大學進行深造。學成,回國。為什么出發(fā),他牢記于心。
“做有趣的學問,做有趣的人。”周斌這樣寫下特獎答辯時的主題。科研道路上,他一步一步去丈量。生活圖景中,他快樂地跳出自己的弧度。

圖為周斌近照。
周斌喜歡體育,刷微博時總愛看最新的體育消息。喜歡運動,打心眼里愛好踢足球。初一時,在一次運動中他不小心扭傷了腰,在家休養(yǎng)近一個月。雖然治療以后一直堅持鍛煉,但此后,為了避免再次碰撞,他只能去當守門員。
“站在守門員的位置,看球的角度會很不一樣,跟從場邊看球完全不同。”周斌說起足球很是興奮。“從守門員的角度看,覺得場地好短。過了中場,球好像要到門里,特別刺激……如果能做一個精彩撲救,自己會回味好久。”
我們很多人會面臨諸類的問題——生命中的意外,不管是好的,更或是糟糕的。哪怕面對不幸的意外,換一個角度,努力奔越,生命同樣的精彩!
周斌喜歡看柯南,讀福爾摩斯,聽五月天。得空時,他會鉆進清華園子里的一間教室,去聽些關于經濟、政策、歷史的講座。你我周圍,可能就坐著那位靦腆的男孩,靜靜地聽,快速地思考。他就是2012年研究生特等獎學金的獲得者——周斌。
編輯:范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