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陳吉寧調研清華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
清華新聞網(wǎng)5月17日電 (記者 周襄楠)5月14日下午,校長陳吉寧、副校長謝維和一行到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調研座談,了解研究所目前的運轉和發(fā)展、規(guī)劃情況。

圖為校長陳吉寧與研究所教師交談。記者 智斐 攝
研究所所長、人文學院教授汪暉介紹了研究所的總體情況。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是跨學科研究機構,掛靠人文學院,公共管理學院為共同發(fā)起方。自2009年11月該所成立以來,廣泛邀請國內外人文與社會科學知名學者來清華講學和開展研究,出版了《區(qū)域:亞洲文化研究論叢》,組織了“重新思考二十世紀”、“二十世紀中國的理論解釋”等國際會議,并與華盛頓大學、博洛尼亞大學、萊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合作,組織了當代亞洲研究的系列工作坊。研究所堅持開展的“人文與社會”系列講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jpg)
圖為汪暉匯報研究所各項工作進展情況。記者 智斐 攝
就研究所未來的發(fā)展規(guī)劃,汪暉談到,高等研究是二戰(zhàn)期間首先在美國發(fā)展起來的研究機構類型,戰(zhàn)后逐漸獲得發(fā)展,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清華大學是率先在非西方地區(qū)發(fā)展高等研究的學校,目前理科的高等研究已經(jīng)取得較大進展,文科的高等研究還要進一步理順研究所的體制機制,延聘更多的一流學者加入研究所或吸引他們來訪講學,并與國際一流的高等研究機構合作,開展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的高端學術活動,出版系列的學術專著等等。
研究所核心成員——公管學院教授崔之元,人文學院教授王中忱也分別發(fā)言,就研究所的學術研究方向、國際交流計劃、資源配置等問題做了發(fā)言。

圖為調研座談會現(xiàn)場。記者 智斐 攝
聽取研究所教師發(fā)言后,陳吉寧指出,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進,中國走向世界并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已經(jīng)成為共識,我們需要把中國學者的思想和觀點傳達和貢獻給世界。在高校建設高端的研究平臺和機構,對于參與全球范圍的高層次文化溝通與交流,適應國家參與全球文化建構的需求,貢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理論體系建設,都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建立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是學校文科發(fā)展的重要布局,是清華為國家現(xiàn)代化做出思想、文化和學術貢獻的重要平臺。
陳吉寧指出,高等研究所要更加積極地倡導學術自由與學術交叉,推動不同學科的相互借鑒與融合。要邀請世界一流的大師和學者來交流和講學,在寬松自由的學術氛圍中做好青年教師和學生的培養(yǎng)工作,為他們的成長成才給予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
陳吉寧強調,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這類研究平臺的建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有專門的政策予以支持。研究所在今后發(fā)展中,也要更加重視顧問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等制度建設,深入研究并積極推進隊伍建設、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的機制體制創(chuàng)新。
謝維和副校長在會上分析了高等研究所的定位于發(fā)展目標,并指出,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是清華大學文科整體布局的一個重要的突破點,學校會給予大力的支持政策,以推進各項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校辦、人事處、國際處、文科處、人文學院等相關負責人參加了調研座談會。
編輯:欣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