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的每一天都在努力
——記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博士生楊帆
來源:中國教育報 2013-5-28 張春銘
她的座右銘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她樂觀面對腦腫瘤,她堅持科學研究和古箏演奏,她熱情上進。她說:“人的生命不在于長短,而在于是否絢麗多彩,對社會有所貢獻。”她是楊帆,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博士生。
這幾天,北京的溫度已經(jīng)達到30度,但楊帆還是在橫條的T恤外,加了一件橘黃色的薄外套。她的身體,還在慢慢地恢復中。
面對死亡,永遠微笑
活著,是楊帆最重要的事情,而這本身就是奇跡。
5年前,楊帆被診斷為惡性腦腫瘤,當時醫(yī)生判斷,也許楊帆的生命只剩下一兩年。5年后,作為“2012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楊帆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接見。
2008年之前的生活,楊帆用“順風順水”來形容。這個漂亮聰穎的女孩,精通古箏等多種民族樂器,作為北大民樂團的成員,曾為外國元首演奏古箏。從北大保送到清華航天航空學院讀研后,她先后在國際期刊上發(fā)表論文10篇。這個成績不但超過了學校對碩士生發(fā)表文章的要求,也遠遠超過了對博士生的要求。2008年,畢業(yè)前夕,她獲得了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全額獎學金。美好的生活向楊帆敞開了懷抱。
然而,這個時候,楊帆開始持續(xù)頭痛,她沒當回事。在嘗試了睡覺、聽音樂等多種方式無法緩解頭痛后,楊帆決定去校醫(yī)院看看。楊帆是最后一個知道自己得了腦腫瘤的人,隨后是長達7個小時的開顱手術(shù)。手術(shù)后,主刀大夫告知楊帆,這類病如果控制不好,手術(shù)后的平均壽命在兩年左右。
死亡,一個大多數(shù)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話題,真實地出現(xiàn)在正值青春年少的楊帆面前。當初,楊帆看到病友“一個一個都走了,再也沒回來”,眼里含著淚,卻沒有流下來,臉上依然笑著。這么年輕,就要承受如此殘酷的現(xiàn)實,對一個20多歲的女孩來說,多么不容易!
5年后的今天,楊帆笑著告訴關(guān)心她的人,開顱手術(shù)“睡一覺就好了”,很少提及手術(shù)后頭都不能低、出院后只能被爸爸背上樓、身子弱到每天睡醒一身虛汗的日子。
其實,放化療同時治療的痛苦,是常人很難想象的。“每當吃完化療藥,我都會極度惡心難受,為了不嘔吐出藥,不影響治療,我在服藥后的一個小時里不停地練琴,分散注意力。”楊帆說。
楊帆并不避諱死亡的話題。她很贊同電影《阿甘正傳》里阿甘的母親說的一句話:“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我們注定要做的事情。”對楊帆而言,雖然她“最想知道的,是自己還能活多久”,但是她覺得更重要的事情是“有限的生命不能浪費”。
擁抱科研,堅強執(zhí)著
“硬朗”,導師殷雅俊把這個極富力量的詞,送給了學生楊帆。
殷雅俊是楊帆的碩士和博士階段的導師。楊帆的堅強執(zhí)著,讓殷雅俊十分贊賞,他形容楊帆“孜孜不倦地追求科研上的進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科學探索能夠達到的境界是無限的,在科學探索中,人類的心智能夠達到的高度是無限的。”殷雅俊鼓勵楊帆的話,已經(jīng)融入了楊帆的血脈。
楊帆的夢想是做一名學者。她曾說,“就是為了做一個學者才來清華的”,她的生命也和學術(shù)聯(lián)系到了一起。甚至,她最遺憾的,不是自己生命的長短,而是自己未能去美國留學,學更多的前沿知識。出院后不久,楊帆每周都到校與殷雅俊討論課題,每個星期找導師討論兩次,除了春節(jié)從不間斷。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現(xiàn)在。
讀博第一年,課程很多,壓力也很大,楊帆從不希望因為自己的病,而受到優(yōu)待。“這樣對別人不公平,況且也還在我的智商范圍之內(nèi)。”楊帆俏皮地說。
如今,做科研幾乎成為她的唯一。從早上5點半起床,到晚上10點半就寢,除了偶爾會彈彈自己鐘愛的古箏,放松一下,楊帆都在做科研。科研讓她忘卻了身體上的痛苦,進入另一個神秘世界。
也許,作為一個80后女孩,楊帆的生活有些單調(diào)。她不關(guān)心最近流行什么,但是對她所研究的分形學的最新進展了如指掌;她不關(guān)心學術(shù)會議所在地有哪些景點,只在乎會議上,聽眾給她提了一個多么好的建議;她對自己的才藝只有只言片語,但對40多年前分形學的奠基人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發(fā)表的論文如數(shù)家珍;她對自己的愛好和生活,一語帶過,而談起自己研究的領域,她眼里閃爍著光芒,意猶未盡,有著發(fā)自內(nèi)心的快樂。
迄今為止,楊帆已在導師的指導下發(fā)表SCI論文17篇。
“也許我的生命馬上就要走到盡頭,但我想踏踏實實地、專注地做一件事。”楊帆說,做科研是她感興趣,也愿意去做的事情,她在其中找到了樂趣。
明凈女孩,謙和純粹
“地面有山,地卑而山高,是為內(nèi)高外低。”這是《易經(jīng)》對謙卦的解釋。謙卦,是楊帆最鐘愛的一卦。“謙謙君子的謙。”她微笑著向記者解釋。
楊帆有很多榮譽: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北京市五四青年獎章、清華大學優(yōu)秀研究生等,她只字未提。5年之后的今天,仍常有人在清華大學的校園網(wǎng)論壇上,用“大牛”來肯定楊帆的學術(shù)成績和堅強意志。對于這些贊譽,楊帆說:“在清華,榜樣太多了,都不只是一顆一顆的星星,而是一抬頭,滿片星空在頭上閃耀。我感覺自己很渺小。”
楊帆也有偶像。
“錢學森、何澤慧、陸士嘉。”提及偶像,楊帆神采奕奕,“何澤慧是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子核物理學家錢三強的夫人。陸士嘉是著名流體力學家、力學教育家,北京航空學院的籌建者之一……”楊帆敬佩這些科學家做出的貢獻。“也許他們做科研的時候,只是想著應該為國家做貢獻。想著,只有發(fā)射原子彈,才能讓我們國家有話語權(quán)。他們這種純粹的精神,讓我感動。”
楊帆同樣是個純粹的人。
這個簡約、明凈的女孩,不太喜歡流行歌曲,但對《我愛你中國》的歌詞倒背如流。“我愛你中國,我愛你春天蓬勃的秧苗……”她對國家的愛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本科時,她就遞交過入黨申請書。來到清華后,楊帆發(fā)現(xiàn)周圍有很多黨員,她感受到了黨組織的熱情和溫暖。
生病后,楊帆有很多愿望,“很多愿望可能都無法實現(xiàn),但入黨這個愿望一定要實現(xiàn),不讓其成為遺憾”。2008年12月,她向黨支部提交了入黨申請書,2009年楊帆成為預備黨員。她在入黨志愿書中這樣寫道:“未來對于我來說,是個未知數(shù),但是無論怎樣,我都會堅強地去面對”;“活著的每一天,都在努力!”
現(xiàn)在,雖然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參與獻血等公益事業(yè),但楊帆還是盡自己所能地參加一些志愿服務。做“全國周培源力學競賽”決賽的志愿裁判員,她盡職盡責,盡心盡力。擔任學院里最重要、最基礎,也是最難學的研究生課程之一——“張量分析”的助教,每次她到得最早,花大量時間輔導學生。同系一名本科生不幸罹患腦腫瘤,她以親身經(jīng)歷對他進行心理上的輔導,幫助他度過難關(guān)。
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史宗愷曾這樣評價楊帆:“楊帆是一首歌,她用她生命的足跡,譜就一首非常美的旋律,這個旋律當中有樂觀,有堅強;楊帆也是一幅畫,因為她用藝術(shù)和科學凝就的畫筆,繪出生命的燦爛,也繪出她對科學,對生活的熱愛和執(zhí)著;楊帆是一面旗幟,這面旗幟是用堅強和勇敢染就的顏色。”
“我不知道我還能走多遠,但是活著的每一天,我都會努力去追逐自己的夢想,用辛勤的汗水煥發(fā)生命的光彩,以知識與智慧折射生命之光的璀璨。”楊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