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3月29日電 3月28日下午,由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舉辦的“出土文獻與古文字前沿”系列講座首講開講。首都師范大學燕京人文講席教授趙敏俐應邀作題為“中華民族大一統(tǒng)的文化地理建構——《尚書·禹貢》的早期書寫研究”的精彩講座。講座由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黃德寬主持。

黃德寬主持

趙敏俐作分享
趙敏俐首先對《禹貢》的文本性質做出判斷,認為《禹貢》并不是一部嚴格的地理寫實著作,而是建構在大禹治水神話傳說基礎上的早期書寫。《禹貢》在《尚書》中有重要價值,《禹貢》中將中華大地劃分為“九州”,后來“九州”成為華夏的代稱,被賦予大一統(tǒng)的象征意義,因此結合出土文獻和考古學等近年新發(fā)現來探求《禹貢》在中華文化中的經典意義很有必要。
隨后,趙敏俐從文化角度考察了《禹貢》生成的歷史背景,認為大禹治水的神話很可能反映了中原大地上氣候由濕潤到干燥的變化以及當時發(fā)生過的洪水記憶。《禹貢》中暗含的大一統(tǒng)精神也寓示著中華民族走出部族社會,創(chuàng)造了第一個國家形態(tài)。許多證據表明《禹貢》中蘊含的文化因素有較早的來源。現在見到的《禹貢》文本是戰(zhàn)國時期形成的次生形態(tài)文本,其中蘊含時代較早的原初屬性。
最后,趙敏俐強調《禹貢》蘊含的經典價值和文化意義。一是《禹貢》的產生從政治上標志著中華民族走向廣域王權國家時代。二是《禹貢》的生成從地理上標志著中華大一統(tǒng)的必然,體現了古代人文地理觀的產生。

講座現場
交流環(huán)節(jié),現場師生就“九州”地理概念的產生時間和影響、不同文本中“九州”名稱和地理空間說法存在差異是否體現了文本年代的早晚等問題進行提問,趙敏俐一一給予回應。
黃德寬表示,趙敏俐教授對早期歷史文化記憶的揭示和對早期經典文本的重新解讀,為我們開拓了新的視野。清華簡近年公布的幾篇文獻也與夏文化相關,趙敏俐教授的報告為我們解讀這些文本提供了新的思路。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前沿”系列講座計劃每月一講,旨在為師生提供相關學術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
供稿:出土文獻中心
編輯:王思涵
審核: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