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11月22日電(學生通訊員 張茜)11月16日下午在六教,故宮古建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周乾做客新人文講座,以“細探故宮建筑里的秘密”為題,為線上線下200余名師生奉獻了一場精彩的講座。

周乾作分享
故宮三大殿為何“縮尺”?周乾以故宮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古今對比圖為引,闡釋三大殿復建歷史與“縮尺”原因。三大殿曾于明永樂、嘉靖、萬歷、崇禎以及清康熙年間五次遭遇火災,在明天啟七年(1627)第三次復建后,體量比初建時縮小一半。防火是導致其“變小”的根本原因,體量變小和間距增大屬于我國古代建筑防火的科學做法。
炎炎夏日里的紫禁城都有哪些消暑措施?古代的冰箱長什么樣?周乾探析了冰窖、“冰箱”(冰鑒)與冰品。他表示,紫禁城里曾有五座冰窖,每年立夏至立秋間供冰,現存的四座冰窖形制相同,其設計使得融化的冰水流入暗溝和排水;冰鑒是古代放冰的盒子,因其結構特殊,兼具冰凍瓜果和空調制冷效果,館藏冰鑒有柏木、掐絲琺瑯等不同材質;乾隆帝《消夏十詠》、道光帝《梅漿》等中記載的古代冰品飲食做法考究。皇家冰窖、冰箱和古代豐富的冰食,不僅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還是古都北京豐富的文化遺產。
為何紫禁城里會有一座土耳其風格的浴室?周乾認為,阿拉伯浴室即浴德堂是元代浴室,其初始功能與皇帝沐浴相關。波斯建筑師亦黑迭兒丁曾參與元大都宮闕的規(guī)劃設計,到明代紫禁城肇建時其因合乎“左庖右浴”的古禮而未遭拆除。浴德堂的外觀與土耳其浴室高度相似,不同色彩的運用也體現出濃厚禮制觀念,浴德堂的熱水供應系統(tǒng)、恒溫系統(tǒng)、采光系統(tǒng)等措施皆體現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故宮“千龍吐水”壯觀的奧秘何在?周乾深入闡釋“千龍吐水”盛況,指出紫荊城前朝三大殿臺基共有1142個“龍頭”造型的排水獸“蚣蝮”在雨天有效排水,產生“千龍吐水”景觀,其結構設計具有多重科學性,三層須彌座臺基的建構體現古人對“穩(wěn)固”的美好愿景。“蚣蝮”集排水科學性、藝術性、文化性于一體,體現出故宮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古代工匠的智慧。
互動環(huán)節(jié),就師生提出的故宮古建筑彩畫、文物保護等問題,周乾一一作答。
本場講座系清華大學新人文講座“故宮系列講座”第十三講,由清華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副主任程鋼副教授主持并點評。
相關鏈接
周乾,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博士后合作導師。為故宮古建專家。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同行評議專家,主持省部級以上課題數十項,發(fā)表學術論文、文章200余篇,出版著作16種。
供稿: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編輯:李華山
審核: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