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高原 學生記者 張北辰

楊基礎 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70年本科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工程化學系,1981年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碩士研究生畢業(yè),獲工學碩士學位,1970年后一直在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任教。2007年,由清華大學化工系選派對口支援青海大學化工學院,2010-2016年任青海大學化工學院副院長,曾被教育部評為“對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十周年突出貢獻個人”,并于此期間在清華大學退休,退休后仍不遺余力地為對口支援和化工科普工作忘我投入。2019年,榮獲清華大學“老有所為先進個人”稱號。
這是一場至今素昧謀面的采訪。
這是一場馬拉松式的采訪。
兩年前的春天,海南的陽光猶如初夏,剛剛跑贏了“死神”的他終于得以休整,這可能是他從清華退休后最清閑的時光。
相隔兩千多公里外的北京,依舊寒冷而干燥。我們在將近兩個星期的時間里,先后采訪了他在清華化工系多年的領導、同事,他在青海大學化工學院掛職期間的同事、朋友。我們還想采訪他相濡以沫的妻子,被他婉拒了。
我們只好在電話里“相逢”。
他并不是一個具有顯著“新聞點”的采訪對象——他不是清華園中眾人皆知的“明星教授”,盡管深受學生愛戴;他不愿也從未被公開報道過,盡管在他近半個世紀的從教生涯中已交出了一份扎實的成績單;他不是一個善于言辭的人,盡管他的感情澎湃而深沉。在他的老同事、清華大學化工系教師張立平的描述里,他長得精瘦精瘦的,為人精干低調(diào),性格黑白分明,直言敢諫,一絲不茍。
在清華園,他只是位“平凡”的教授。
而讓人意外的是,這樣一位“平凡”的清華教授卻贏得了周邊共事的領導、同事、學生和朋友們的尊重與一致稱贊。他的家庭美滿和諧,也以他為榮。在他2017年被查出患有腹膜癌的時候,很多人牽掛著他,為他心疼、為他感動、為他祝福。他就是清華大學化工系的退休教授楊基礎。
在那篇稿子即將刊發(fā)之際,他說:“我一生低調(diào)慣了,得病的事也不想聲張了,感謝你們的工作,請允許不要報道我了。”
按下“暫停鍵”的這篇稿子一直塵封在電腦里,同時存下的也是我們一份深深的敬重。
兩年后的春天,2020年4月16日,張立平轉來楊基礎的微信:
張老師:你好!
讓你掛念了,感謝你的關心。
二月底以來,我的病情有所加重,而且目前似乎也沒有什么好辦法,詳情鄧晶大概已跟你介紹了,我不多說了。總之情況不容樂觀。對此我有思想準備。沒有什么遺憾,也沒有什么恐懼。人固有一死。74歲不長,也不算太短。
有點小小遺憾,就是"化學化工前沿"課題未能善始善終,讓你受累,抱歉。還剩一個碳納米管文稿未審,人工酶視頻未啟動,本是我想完成的。如果碳納米管文稿馬上寫好,發(fā)來我還可以看看,一是那是我修改過的、熟悉,二是看一篇稿子還有精力,三是了卻我一個心愿。
楊基礎 20200415
寥寥數(shù)語。兩年前,電話那頭渾厚而略顯疲憊的聲音仿佛在耳邊回響。
張立平在微信中寫道:“這是楊老師發(fā)來的微信,他腫瘤復發(fā),無法手術,病情兇險,隨時可能有生命危險,仍惦記著工作。他是一名普通教師,卻完美地體現(xiàn)了清華厚德載物的精神。我們希望在他去世前能為他做點什么。”
我們希望以這篇遲來的報道,獻上我們深深的祝福。
從清華到青海,花甲之年再出發(fā)!

時間回到2007年,已經(jīng)在清華任教二十余年的楊基礎步入花甲之年,如果不出意外,他將延續(xù)之前的軌跡,平穩(wěn)度過在清華最后的幾年教涯,然后辦理退休手續(xù),與家人享受天倫之樂。
但是,楊基礎作出了一個看似毫不費力卻影響深遠的決定,從此他人生的后半程被立即改寫,也深刻改變了千里之外青海大學化工學院的發(fā)展之路。
這個決定的大背景是清華大學從2001年起開始對口支援青海大學,學校陸續(xù)選派了多位優(yōu)秀教師任掛職干部,開展支援工作。清華大學化工系負責對口支援青海大學化工學院,2007年需要一位教授去開拓這方面的工作。
時任清華大學化工系黨委書記的朱兵等系領導第一個想到的人選便是楊基礎。楊基礎曾多次參與化工系教學科研規(guī)劃工作,經(jīng)驗豐富、見解獨到、責任心強,從個人能力與品質(zhì)上是不二人選,但考慮到他當時已年過六十,能否承擔繁重的對口支援工作還是未知。當系里抱著試一試的態(tài)度征詢楊基礎的意見時,沒想到,他一口答應了下來,這一干就是6年!
“當時為什么立即就同意了呢?”
“沒想太多,清華人就是這樣吧。”
西部地區(qū)高校基礎普遍較弱,青海大學化工學院相較于其它學院發(fā)展更顯滯后,存在著硬件條件差、師生凝聚力不強、教學科研方向不清等不少問題。面對這一客觀情況,如何因地制宜地開展支援工作,成為剛到青海后擺在楊基礎面前的第一道重要“考題”。
“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只有了解青海,才能理解青海,最終服務好青海”。楊基礎暗下決心。
為了摸清當?shù)鼗ば袠I(yè)的實際發(fā)展情況,從2007年到2016年,他沉下身來到一線去調(diào)研,克服高原反應,跑遍了西寧和柴達木盆地三分之二以上的化工企業(yè)。這些企業(yè)地處青藏高原、深入盆地腹地,動輒就要七八個小時的車程,交通條件非常不便。每到周末,天地之間,兩行車轍,便是楊基礎的“出行印記”。這對于很多當?shù)厝藖碚f也做不到的事,年愈六十的楊基礎做到了,這期間他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都詳實地記錄下來,成為后來開展工作寶貴的第一手材料。
也是從剛到青海這年開始,楊基礎堅持每年暑假組織清華大學化工系的教師去青海大學調(diào)研,了解受援方的實際困難和需求,幫助制定教學規(guī)劃。“化工學科的建設與當?shù)氐臈l件與需求密不可分,不能簡單地拿清華的條件和標準去套,否則效果會大打折扣。”楊基礎說。
青海民族大學副校長王剛是當時與楊基礎在青海大學化工學院共事的學院院長。時隔多年,回憶起楊基礎,他評價說:“每年來對口援助的高校教師也不少,但是楊老師是我認識的年齡最大、跑的地方最多、最講奉獻的一位教授,我被楊老師高尚的人格深深感染。”
談及楊基礎的“拼”,有一件事至今仍讓他感慨不已。“2012年,楊老師指導和參與青海大學化工學院鹽湖資源化學與過程工程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實施方案的撰寫,在答辯的前一天晚上,他還拉著我反復討論、修改方案到凌晨三點多。他那么大年齡,不僅沒有任何抱怨,還一直給我鼓勁打氣。”楊基礎身上體現(xiàn)的清華精神,后來也深深影響了王剛的行事作風。
楊基礎認為,建設好青海大學化工學院應該要做到兩個“就地取材”:一是研究方向就地取“題材”,二是要培養(yǎng)利用好當?shù)亍叭瞬拧薄榱撕粚嵔處熽犖椋嵘枷肽哿Γ麑W院100多位教師的個人情況都了如指掌,結合每位教師的特點和研究方向進行“傳幫帶”,重引導、不包辦,重過程、不功利,一步一個腳印地筑牢青海大學化工學院師資力量的基石。
“能力有大小,但首先要盡心”
在牽頭負責清華對口援助青海大學化工學院3年后,2010年,應青海大學方面的請求與楊基礎自己的意愿,清華大學正式任命楊基礎常駐青海大學,并掛職擔任青海大學化工學院副院長。
2010年前,青海大學化工學院由于定位不清、目標不明等問題,幾乎沒有開展過高質(zhì)量的科研工作,一年的科研經(jīng)費也只有30萬元左右。經(jīng)過周密的調(diào)研與反復論證,在楊基礎的建議下,青海大學化工學院明確了以“鹽湖合理利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為核心的建設發(fā)展目標。他牽頭組建了生態(tài)工業(yè)與循環(huán)經(jīng)濟和鹽化工分離工程兩個科研團隊,指導和參與鹽化工分離工程研究平臺和生態(tài)工業(yè)研究平臺的建設,并抓住“十二五”的發(fā)展契機,獲得科研經(jīng)費200多萬元,其中生態(tài)工業(yè)與循環(huán)經(jīng)濟科研團隊直到現(xiàn)在仍在青海大學發(fā)揮著排頭兵的作用;在青海大學“提升綜合實力建設規(guī)劃(2012-2015年)”中,楊基礎就化工學院相關的子項目親自編撰,思路清晰、討論充分,得到了學校評審專家的好評,獲得資助金額5000多萬元,為化工學院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資金支持。
在教學方案、人才培養(yǎng)和發(fā)展謀劃上,楊基礎同樣做出了不俗的成績。本科教學方面,他提出并推進了化工設計類課程群的建立,初步建立了模塊教學體系,這是在青海大學歷史上首次提出基礎教育的課程群概念,收效甚佳;研究生培養(yǎng)方面,他組織并參與“化學工程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點的申報工作,并最終成功獲批,隨后組織編寫了“青海大學化工學院碩士生培養(yǎng)方案(草案)”,初步構建了化工學院碩士生培養(yǎng)體系;2013年,他牽頭編寫了《青海大學化工學院“十二五”發(fā)展規(guī)劃》,并組織、參與了化工學院為期兩個月的教學大討論,確立了新的教學管理體制與制度,為化工學院今后的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礎。
唯一令他感到遺憾的是,他心心念念的工程碩士點因為種種原因沒有申報下來。“在我們走訪的時候發(fā)現(xiàn)青海要培養(yǎng)適合當?shù)氐娜瞬牛こ檀T士可以極大緩解當?shù)厝瞬哦倘钡膯栴},但當時一個失誤,失之交臂。”至今,他仍然因為這件事感到遺憾不已。
這期間還發(fā)生了一個“小插曲”。2012年4月,楊基礎退休年齡到了。在清華辦理退休手續(xù)后,就在大家紛紛以為他終于可以回家享享清福的時候,他還是選擇留在青海繼續(xù)工作。直到2017年,他被查出患有腹膜癌,不得不離開了這片他付出了無數(shù)心血與熱愛的地方。
從2007年算起,楊基礎將十年光陰獻給了青海,獻給了他畢生熱愛的教育事業(yè)。回首來路,當年從清華到青海,從綠草茵茵到高原曠野,所有付出在不經(jīng)意間都結成累累碩果開在了青海大地。
“不做則已,做則至全。能力有大小,但首先要盡心。”在電話采訪中,“認真”“盡心”是楊基礎反復提到的幾個詞,沒有華麗的辭藻與口號,而是細水長流的責任與擔當,是默默無聞地始終堅持做好一件事。
清華大學對口支援辦副主任朱濤評價道:“像楊老師這么大年齡,并且任掛職副院長6年的時間還是為數(shù)不多的。他在掛職期間,兢兢業(yè)業(yè),在科研、教學等方面發(fā)揮了自己的特長,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楊基礎看來,從清華走出去,就要擔起清華人的責任。楊基礎感慨地說:“從我的掛職經(jīng)歷來看,切實感受到清華對對口支援工作是非常重視的。十幾年來,每年暑期學校領導都會來到青海參加對口支援工作年度會議,布置年度工作重點。每年學校領導都會當面向我們掛職干部了解對口支援工作的難點和重點。許多工作的順利開展得益于身后‘清華大學’四個大字的力量,所以要不負使命。”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晚年黃金十年,他燃燒自己的生命,在青海寫下了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
耗盡光與熱,只為愛計深遠

前排右三為楊基礎
在楊基礎退休前后,他還默默做了一件為清華化工學科“計深遠”的事。
一個學科的源起、發(fā)展、興盛與衰落,和整個社會的經(jīng)濟發(fā)展、產(chǎn)業(yè)結構變化等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上世紀,化工專業(yè)還是非常熱門的,每年都有大量優(yōu)秀的青年學生投身化工專業(yè)學習,學科發(fā)展勢頭強勁,包括楊基礎在內(nèi)的一大批老化工人正是在這個階段與化工結緣,在科研創(chuàng)新與實業(yè)發(fā)展上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近些年來,受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變化、產(chǎn)業(yè)結構調(diào)整等客觀因素的影響,無論是學界還是實業(yè)界,越來越多的優(yōu)秀人才正在流失,還有不少人對化工不甚了解,存在一些偏頗的認識。
楊基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作為一位和化工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教師,他心里十分清楚化工行業(yè)在整個國家和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所扮演的基礎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如何讓化工專業(yè)吸引到更多優(yōu)秀的青年學子,成為縈繞在他心頭的一個難題。
2009年,化工系金涌院士提出了一個動議:專門編寫一套針對青年學生的化學化工視頻短篇集并配科普書,讓同學們通過動畫視頻這一更直觀、生動的形式去了解化工,破除對化工學科與行業(yè)的一些偏見。
金涌的動議與楊基礎心底的擔憂不謀而合!拍視頻短片是適應青年學生特點的一個有效的宣傳方式!
想法很美好,但要實施起來卻面臨著許多困難:化工系的教師搞教學科研是一流,但拍動畫短視頻可是個“門外漢”!如何選題、編撰與設計內(nèi)容?如何將復雜抽象的科學原理通過短短幾分鐘的動畫視頻呈現(xiàn)出來又不乏趣味?
關鍵時刻,楊基礎又站了出來:“我沒拍過視頻短片,能力差一點,但是態(tài)度認真一些,也是能夠做好的。”他謙遜地說。
2010年,在43位兩院院士的共同倡議下,這項名為《“高中化學與工程”教育與我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優(yōu)化銜接》的科普短片項目正式在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立項。
在視頻制作行業(yè)中,這樣的工作通常要由一個龐大的專業(yè)團隊操盤,然而在清華化工系,這項任務全程只有兩個人在具體負責,他們都是化工系的退休教師——楊基礎負責找選題、寫腳本,張立平負責協(xié)調(diào)聯(lián)絡制作公司。
看似幾分鐘的短片,但背后的工作量卻非常大。他們邀請了多位院士和幾十位在高校科研機構一線從事教學科研的專家擔任顧問、參與選題策劃,經(jīng)過反復研討,最終精心確定了18個課題。
而最令人感到“崩潰”的是,在協(xié)調(diào)專家編寫視頻短片腳本,反復溝通指導制作公司制作視頻,但拿到的“樣片兒”往往與預期的落差巨大:課題的內(nèi)容過于深奧,不適合青年學生觀看;短片不能恰當?shù)胤从晨茖W原理,在嚴謹性上欠妥......,于是只能再次“返工”重來。作為執(zhí)行主編的楊基礎毫無怨言,對每一幀視頻、每一段文字他都精心把關,僅召開的研討會就有上百次,有關細節(jié)的討論更是不計其數(shù)。
終于,這部寄托了清華化工人對自己專業(yè)熱愛與執(zhí)著的科普短片——《探索化學化工未來世界》(第一輯)于2016年5月發(fā)布,10個視頻短片,配套1萬套圖書,包括了桌面工廠、電力銀行、智能釋藥、神奇的碳、分子機器、OLED之夢等章節(jié),主題均以當今世界前沿的化學化工科技成果為首選。沒有傳統(tǒng)印象里排著廢水、冒著黑煙的化工廠,化學化工技術成為先進技術的出口,造福人類社會,也徹底顛覆了大家對于化學化工的理解與認知,得到了青年學生的熱烈歡迎和一致好評。
而就在緊張充實的工作不斷取得可喜的成果時,一次身體檢查打破了原本既定的節(jié)奏。
2017年,楊基礎被查出腹膜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在他精瘦的身體里,居然長出了直徑16cm的腫瘤。
“你疼么?”楊基礎的夫人拉著他的手問。
“還行吧”。他淡淡地說。
他對于身上的病痛從不愿多言,不想增加身邊人的負擔與壓力。在上海的一家醫(yī)院,他成功做了腫瘤切除手術。在切除腫瘤的同時,他也失去了一顆腎臟、一段結腸、一部分脾臟和一部分胰臟。手術后他直接被送入ICU,一住就是3個月。
而在ICU病房,他依然每時每刻在想著工作,精神狀態(tài)稍微好一點的時候,他居然還在構思著等病好了可以做一個ICU里化工原理的短片。
“我們都知道他的身體狀況不太好,大家都勸他把工作放一放,但他在接受治療的前幾天還來系里討論科普短片的事情,在醫(yī)院的病床上也一直關心著工作進度。手術后,我每天都和他愛人微信聯(lián)系,無數(shù)次心臟緊張得跳到嗓子眼兒,每次他又憑借自己頑強的斗志挺了過來。”張立平回憶說。
手術后時間不長,他又堅持參加了在學校近春園召開的一次課題研討會。“因為涉及多個學校,湊起來不容易,要盡快商定方向后找制作公司落實。我們想一天把會開完,但又擔心楊老師剛手術完堅持不住,我們詢問他的意見,他二話不說表示沒問題。這一天,他不僅堅持參加了所有討論,中午也和大家一起吃了盒飯,他腎臟剛剛切除,吃不了外面那么咸的飯菜,但他什么都沒說。”每每提到這些工作相處中的細節(jié),張立平的眼睛里都會噙滿了淚花。
2019年5月,楊基礎癌癥復發(fā),他沒有向任何同事透露病情,仍然堅持工作。當年12月,他堅持去山東開會,向全國幾百名高中老師介紹化學化工前沿課題,親力親為準備素材,報告時長1個小時,現(xiàn)場反響極為熱烈。
沒想到不到兩個月,病情急轉直下,從今年2月開始他無法進食,完全靠營養(yǎng)液維持生命,4月仍然堅持在微信中與課題組討論科普文稿,4月29日第一次病危通知書前一天,他仍在討論……
剛剛渡過第一個危險期,4月30日,他又開始在微信上辦公。
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無論是近十年之久的青海對口支援,還是在病床上對科普短片念念不忘,這位清華園里“平凡”的老教授耗盡自己的光與熱,一直默默在做著看似“無用”之事。其實,他同樣渴望其樂融融的晚年生活,他的微信頭像是自己的一對可愛的小外孫,他自稱是“菠蘿松果姥爺”,原因是菠蘿與松果是兩個長得很像的植物。談及夫人,他言語不多但充滿深情:“多虧了她的照顧,感謝她在身邊。”
他的深情,只有懂他的人才更懂。
在偌大的清華園,從不乏埋頭苦干的人,不乏拼命硬干的人,不乏以身許國的人,他們在時代的浪潮中,猶如珍珠在浩瀚煙海,不求聞名,只求無愧于心,而這個園子也許正因為這些看似“平凡”但“絕不平凡”的人生才最終成就她耀眼的光芒。
編輯:高原 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