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異稟,還是天道酬勤?
——記2013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特等獎學金獲得者喻豐
研通社記者 石 越

喻豐,清華大學社科學院2010級博士生,研究方向為社會心理學。在清華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發(fā)表CSSCI論文10篇,其中在《中國社會科學》上發(fā)表論文2篇。2012-2013年受國家留學基金委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資助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學。曾獲2012年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2012年度國家獎學金等獎勵或榮譽。他倡導用實驗方法研究哲學、倫理學問題,提出基于社會認知觀的美德理論,并首先用思維系統(tǒng)來解釋人格特質與倫理美德,同時闡明了微小情境對道德判斷與道德行為的影響。
一開始讀的不是心理學,是“寂寞”
2003年,喻豐高考失利,當他在高考志愿中“胡亂”填上河南大學心理學專業(yè)的時候,他甚至都不知道心理學是做什么的,更談不上有任何興趣。然而,當他在大學課堂上第一次接觸到《普通心理學》、《實驗心理學》、《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等一大堆陌生而晦澀的專業(yè)書籍時,喻豐才開始感覺到“這家伙”與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樣——一開始,他幾乎把心理學與“讀心術”畫上等號。
但是,天性要強不服軟的喻豐并沒有因此退縮甚至厭學,他立志一定啃下專業(yè)這塊“硬骨頭”。他很早就做出了考研的決定,并把專業(yè)課的教材一本接一本地背下來,以此打牢專業(yè)功底。當時,喻豐家住武漢,而學校在開封,每次下了火車后乘公交到學校,放下行李就趕到自習室背書。“我當時真覺得時間挺寶貴的,所以我一直在學校里找通宵自習室,但一直都沒有找到,一般自習室又只能開放到晚上10點。”喻豐回想起自己當年尋通宵自習室而不得的經歷,還頗感遺憾。
“空前絕后”的100分
2010年,經過本科和碩士階段的刻苦鉆研,當時的喻豐已經躊躇滿志。在報考博士學位時,喻豐選擇了當時心理學研究在國內久負盛名的北京師范大學和心理學系剛剛復建不到兩年的清華。
在清華入學考試成績公布后,喻豐發(fā)現(xiàn)自己在一門《社會心理學理論》中得到了滿分100分,這讓他自己都很驚訝。而評卷人正是自己日后的導師、著名美籍華人心理學家彭凱平教授。“其實當時在北師大的考試也是得了第一名,但就是因為這個100分,我沒有去讀北師大,因為我覺得這位老師就像伯樂一樣,‘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也是我最后選擇來清華的原因。”喻豐解釋這個100分對自己抉擇的影響。
后來彭老師告訴他,“如果我認為有一個學生答這張試卷,能夠答得比我自己還要好,那我就要給他100分。”據說,當時學校相關負責的領導對這個滿分也非常驚訝,還特地詢問了遠在美國的彭老師,表示今后不能再給滿分了。于是,這個100分也就成了清華博士生入學考試“之前沒有給過,之后可能也不會再有”的絕唱。
談到這100分的由來,喻豐認為應歸功于本科以來打下的非常牢固的學術基礎,以及從碩士期間開始養(yǎng)成的大量閱讀一流期刊文獻的習慣,這對于自己了解和掌握學科前沿動態(tài)有極大幫助。這種習慣一直持續(xù)至今,以至于在2012年,當喻豐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訪問學者的時候,被那里的美國學生贊美地稱為“Psychpedia”(心理學百科全書)。
寓樂于學
喻豐將其科研做出成績的秘訣總結為簡單的四個字——“寓樂于學”。他用認知失調理論來解釋自己學習心理學過程中心態(tài)由失望逐漸轉變?yōu)橄矏鄣倪^程:“當你投入了你認為重要的時間、精力去做一件事情后,你就會逐漸改變你的認知,更加地喜歡這件事情。”喻豐提到,對一件事物的長久興趣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長期的投入,二是豐富的知識。
與身邊許多人做學問的初始心態(tài)不同,喻豐認為自己并不是因為對一個問題感興趣才去研究,而是在研究中越做越感興趣。“學術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求知是一個很幸福的過程。”喻豐這樣總結到。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erickson)曾提出著名的擴大建構理論。該理論是指積極情緒有一種擴大建構的功能,快樂使人擴大自己的意識與注意范圍,做出更加整體性的加工,更能夠將看似不相關的事物關聯(lián)起來,而這是創(chuàng)造力生發(fā)的關鍵前提。把快樂與學術相輔相成、融為一體,是喻豐做科研的一大法寶。他認為,自己要做有趣的研究,“我要能把研究結果講給我的外婆聽,而不是講給科學家聽。”
喻豐認為自己就是在快樂之中做學問的受益者。“知識是一種資本,而這種資本就是一種體驗,一種具身的力量,它表現(xiàn)在我們的動作中,行為中,選擇中,氣質中,談吐中,品味中,以及格調中,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
“醉夢向沙場,引弓射天狼”
從本科初接觸心理學至今,十年一晃而過,如今已成為清華研究生特獎得主的喻豐,正逐步構建起一套屬于自己的“美德心理學理論”。做學問是一個充滿酸甜苦辣的過程。今年春天,在伯克利訪學的喻豐突然生了一場病,突如其來的病痛讓看書都變得困難,于是喻豐賦詩一首以鼓勵自己:
撼山何所易,臥病惟自傷。
引刀刻寒軀,誑語咽愁腸。
驕陽傲殘骨,五臟淌冰槍。
形容枯槁瘦,云絲半染霜。
抬首悔觀鏡,簾卷懶倚窗。
無力舉宗卷,卻驚涕泗涼。
苦度閑消時,但求日夜忙。
醉夢向沙場,引弓射天狼。
談起對未來學術生涯的展望,喻豐認為導師對自己的影響是巨大的,“我確實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彭老師是有大視野的,他讓我把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問題,變?yōu)槿缃竦南胍哺易觥M瑫r,他也讓我看到,一個學者是要有社會責任的,是要服務于社會、服務于國家的。”
導師彭凱平教授對喻豐的影響就像德國哲學家費希特(Fichte)的話一樣:“提高整個人類的道德風尚是每一個人的最終目標,不僅是整個社會的最終目標,而且也是學者在社會中全部工作的最終目標。學者在一切文化方面都應當比其他階層走在前面,他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花比別人多很多倍的力量。”
喻豐表示,今后將繼續(xù)致力于通過實驗方法探究道德問題,將自己的美德心理學理論鋪展開來,并做得更加完善,爭取為這一新創(chuàng)學科領域做出開創(chuàng)新的貢獻。
后記:采訪中,記者感到喻豐身上最大的特質是他善于把自己所學的心理學原理運用到自己繼續(xù)做學問的過程中——他知道快樂的學習會激發(fā)自己更多的創(chuàng)造力,于是越創(chuàng)造就越快樂;其他人是因為對一件事感興趣才去做,而他是對一件事情越做越感興趣。與其說喻豐天賦異稟,毋寧說他找到了正確的努力方向,天道酬勤。
編輯:范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