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金融夢”
——記清華大學暑期社會實踐金獎獲得者、五道口金融學院碩士生施友從

施友從。
初見施友從,干干凈凈的臉上架著一副金屬框眼鏡。這個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2014級的學生,獲得清華大學2015年度暑期實踐個人金獎。他帶領他的實踐團隊一行11人,歷經近兩周,深入青海海宴,實地調研基層地方政府在金融支持區(qū)域發(fā)展中的作用。他們的主題為“‘一帶一路’下金融發(fā)展助力青海海晏地區(qū)經濟發(fā)展”。這是一個微小且創(chuàng)新的入口,但在這次深入一線的調研中,他們近距離了解了小微金融與基層政府在偏遠農村地區(qū)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同時得益于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支持,他們最終撰寫了《基層地方政府在金融支持區(qū)域發(fā)展的作用分析》、《小微金融支持海晏農村發(fā)展》等調研報告,系統(tǒng)梳理調研所見所得,為金融支持農村發(fā)展建言建策。
“我想和大家一起去青海”
提起青海實踐,施友從訴說起他滿滿的回憶。最難忘的當屬青海美麗的自然風光,藍天、白云、廣袤的高原大地、成群的牛羊、鮮亮的油菜花。在那十多天的日子里,他們同青海牧民同吃同住,與他們一起感受高原反應,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青海海晏,這個中國兩彈的發(fā)源地,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卻并不為中國大多數人所熟知。它共有4、5萬人口,以畜牧業(yè)、飼料養(yǎng)殖業(yè)為主的經濟,財富增量少。全縣僅有一所小學,僅有青海銀行、農業(yè)銀行支行及部分零星的農村信用社,經濟落后。”施友從娓娓道來。
2014年,為解決鄉(xiāng)鎮(zhèn)產業(yè)發(fā)展資金不足的瓶頸問題,青海省扶貧開發(fā)局發(fā)布《關于下達2014年產業(yè)扶貧資金計劃通知》,至此,海晏縣開始了產業(yè)扶貧。
敏銳的施友從覺得這是一個好的契機,關注金融改革的他萌生了親自去海晏看看的想法。于是,他申請了2015年暑期實踐。
作為支隊長的他,開始選定聯系實踐地點,確定支隊隊員,并籌劃如何組織實踐隊員討論、形成調研報告。
“在出發(fā)前夕,在和小隊隊員充分溝通的基礎上,我特意準備了藥箱和支隊的出行手冊,在每天實踐結束之后,我也打算安排當天實踐日志編寫、當天實踐工作內容總結、次日實踐內容安排等。”忙忙碌碌的施友從就這樣開始了他的暑期實踐,于是,一行11人的實踐隊伍從北京趕往青海。
“我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在青海調研的十多天里,施友從支隊一共參訪民營企業(yè)5家、金融機構1家、政府部門3家、農戶5家。他們也發(fā)現了海晏縣有許多不曾想到的金融創(chuàng)新舉措。
“比如,以哈勒景鄉(xiāng)哈勒景村為例,為保證全村163戶人家都能享受到金融扶貧資金的幫扶,資金的實際運作采取三個層次的分配。首先,對85戶經濟條件相對較好的群眾,采取10戶聯保和能人大戶帶動貧困戶的方式,一個大戶能人義務幫帶一個貧困戶勞動力,保證其至少年創(chuàng)收1萬元;其次,對經濟條件普通的家庭,促成農戶之間聯保或者由大戶擔保,幫助他們取得發(fā)展資金走向發(fā)展致富,對只能貸出5萬-10萬左右的農牧戶,從大戶貸款時收取的扶貧滾動基金中拿出一部分資金貼息;再者,對條件特別貧困的30戶群眾,對其進行資金扶持,從扶貧滾動基金中每戶按2000元至5000元購置農具牛羊等生產資料,扶持生產發(fā)展。從這個過程中,你可以很清晰地發(fā)現這些制度點設立都是極其遵循當地特點的,并不照搬金融課本中的條條框框,可以說‘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施友從的瞳孔閃耀著光。
這次青海之行,對施友從的觸動是極大的,他驚喜地說:“金融是可以到小地方發(fā)揮作用的!”
“‘金融扶貧’更重要的是‘造血’功能的發(fā)揮。而我們所學的金融知識,與相關的金融實踐是有所區(qū)別卻又相互聯系的,最終的目的要‘學以致用’。我總覺得人的一生要走過、路過、看過、思考過,想清楚、弄明白一些問題。我們需要有理想、責任與使命,整個社會的發(fā)展需要我們。”
我有一個“金融夢”
和施友從聊天,他提到的最多的三個字,是“金融夢”。適逢畢業(yè)季的他,期待自己的“金融夢”能生根發(fā)芽。
“我喜歡上金融,是因為一個意外的契機。有一次,我看央視的一個紀錄片《華爾街》,受到了很大的震撼。華爾街對于美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都有那么重要的作用。于是,我就開始思考,中國也應該有自己的‘華爾街’,那么在國家危難的時候,就能舉金融的力量幫國家度過難關。”施友從說,“也就是那一刻,我突然覺得金融是個神奇同時又具有很大力量的東西。”
堅定了內心方向的施友從從那一刻開始,便走上了“尋夢”之路。理性而又不失感性的他,一直都將自己的金融學習與實踐過程當成是一個追夢的過程。
本科就讀于武漢大學的施友從,曾經主修測繪,大三開始轉入金融專業(yè)。那時候,他既要學習原專業(yè)知識,又要學習新專業(yè)金融方面的知識,那時的狀態(tài)是每周七天都有課。命運似乎總會偏愛有準備的人,2013年,施友從如愿進入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在這個讓無數金融學子夢寐以求的地方,施良從更加系統(tǒng)化地學習了金融知識。與此同時,他也開始有更多的機會參與金融實踐。
那什么才是施友從的“金融夢”呢?
“我想中國未來的發(fā)展,需要中國有自己的金融勢力、金融能力與金融強力。我希望能夠對此盡綿薄之力。”
雖然“金融夢”的實現是整個國家的期望,而在施友從的心里,他需要從一件又一件的小事做起并且做好。
“不管是在基層從事金融服務,利用金融知識服務地區(qū)發(fā)展,特別是農村地區(qū),還是在政府監(jiān)管部門,抑或是中國的證券公司、基金公司,都要踏踏實實做好,我覺得這才是最重要的。”施友從說。
施友從和他的隊員們會繼續(xù)關注青海海晏的發(fā)展以及“金融扶貧”的相關進展。他們的調研報告也已經上交到清華大學校團委,希望能在實踐上有所應用。
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施友從一直都是一個踏實低調的人。回顧他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的這兩年,他說最最有成就的事情是做好了班級的生活委員。他覺得“大家有事都找我”是一種別樣的幸福,為大家服務,他義不容辭,“每次聽到大家叫我‘施大大’我都很開心。”
施友從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簡單的人,他笑著說出自己的原則 “我決定了的事情會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清華新聞網11月19日電)
供稿:五道口金融學院 學生編輯:小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