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良:“師、畫”人生 時代注腳
學生記者 楊鵬成

王玉良
今年是建國70周年,也是王玉良人生的第70個春秋。當王玉良回顧他與共和國共同成長的漫長歲月時,準會想起故鄉(xiāng)那浩瀚的大海、鋪滿落葉的樹林、雍和宮的柿子掛雪、莫高窟的壁畫和月光,還有他曾摯愛的課堂和畫室,書架上擺放著的書籍和文物。
50年前,“文革”初期,許多人無心向學,而正處于血氣方剛年紀的青年王玉良卻喜歡一個人到海邊寫生畫畫或者沉思。他說那是一個迷茫的階段,讓人看不清未來的方向,只能把思考寄托到畫里、文字里:抄畫論、抄古詩詞,秋天在鋪滿落葉的樹林里寫生,晚上寫日記或者是偷偷看朋友帶來的書。可正是這一段迷茫的日子成就了他積累的過程,讓他在1978年第一次恢復高考的時候就考取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研究生,1980年留校任教,后成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現在還記得很清楚,我們入學時看的第一部電影是《波爾布特》,第一課是去雍和宮研究壁畫,進廟的那幅畫面真讓人難忘——柿子掛雪,廊檐下的鈴鐺在響,僧人站在雪里,活脫脫就是一幅詩意畫。”王玉良說。
學習的機會來之不易,所以每個人都分外珍惜,“那個時候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讀書、讀畫和工作,凌晨兩點半之前沒有睡過覺,有時候還會到天亮。”即便沒有什么消遣的事情,但是王玉良也從來沒有覺得苦。“因為從來就喜歡,所以才能堅持”,他沒有把畫和課堂僅僅當職業(yè),而是當作心里最美好的事去體驗。
除了作畫和教書,王玉良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和旅行。他愛看書,愛文學,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和蕭滌非先生的《杜甫研究》曾陪著他走過缺乏書籍而又渴望知識的青少年時代。
書架上擺設的文物、紀念品是王玉良這些年游走四方的“戰(zhàn)利品”,說起在敦煌臨摹研究的日子,說起藏民們的拜神儀式,他會沉浸在當時的情境之中。“文化是一種體驗,旅游就是為了體驗文化。走了這么多地方,我深深感到,人就是歷史中的一個哲學體驗,就是一個砂粒,砂粒如何滾動,就決定了怎樣的人生。”說到這里,王玉良笑了。
數十年的為師之路上,他始終是一個認真而平和的老師,坦率而真誠,不僅教學生怎樣為學,更言傳身教地告訴他們怎么為人。他把自己的為師之道歸功于那些曾經啟發(fā)過、教育過他的前輩老先生們,“因為他們這樣做過了,我就要向他們的品格看齊,盡管現在他們都已經不在人世,但優(yōu)秀的傳統(tǒng)和品格是不能丟的。”
“在涅貴不淄,曖曖內含光”可以說是對王玉良的高度概括。他的人生充實、樸素又智慧,而被銘刻在血液中的共和國同齡人的標簽則使他自出生起就與祖國水乳交融,他的人生也將成為偉大祖國、偉大時代的注腳,散發(fā)點點微光。
編輯:王媛媛 李華山
審核:程曦 周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