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做客清華時事大講堂 透過中國傳統(tǒng)社會剖析官本主義
清華新聞網11月1日電(學生通訊員 王笑晴)10月28日晚,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做客清華大學時事大講堂第133講,以“官本主義論:對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政治學反思”為題發(fā)表演講。講座以中國官本主義的歷史傳統(tǒng)為切入點,深入探討了官本主義的實質、表現與破解途徑。講座現場建館報告廳座無虛席,氣氛熱烈。

圖為俞可平做客清華時代大講堂。張?zhí)?/strong> 攝
俞可平從現代社會中諸如國企和學術領域行政化的現象切入,通過對歷史的反思,深入分析官本主義產生的根源。俞可平認為,在傳統(tǒng)中國統(tǒng)治者因為占有政治權力才占有經濟資源,并進而享有社會統(tǒng)治地位,體現了權力的決定性作用。官本主義的實質,是一種以權力為本位的政治文化和社會政治形態(tài),其中權力關系是最重要的社會關系,支配著包括物質資源和文化資源在內的所有社會資源的配置。
對于官本主義的表現,俞可平從官本位的等級社會體系、社會榮譽體系、資源分配體系、社會禮儀體系、等級特權體系以及官本位的文化價值體系等六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他還論述了官本主義與民本主義、君主主義、專制主義、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相互關系。他強調指出,用公民的權利本位取代官員的權力本位,是人類政治文明發(fā)展的根本方向。民主和法治才是破解官本主義的唯一途徑,呼吁大家客觀認識作為一種傳統(tǒng)制度和傳統(tǒng)文化的官本主義,深入理解其合理性和根本弊端,進而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

圖為大講堂現場。張?zhí)?攝
在主題演講后的提問環(huán)節(jié),俞可平用將近一小時的時間與現場同學做了交流互動。對于同學們提出基層腐敗如何解決的問題,俞可平提出應該從官員選拔、權力制約和監(jiān)督懲罰機制等多方面入手,以制度創(chuàng)新遏制腐敗。而對于觀眾提出的他怎樣看待政府“智囊”角色,俞可平表示,傳統(tǒng)社會中極其重要的智囊,在現代社會中其角度和作用已經發(fā)生根本性變化。現在我們強調民主決策和科學決策,應把關注的重點放在科學的決策咨詢體系上,不應再把關注重點放在“智囊”上,而應放在“智庫”上,即各種專業(yè)性的政策咨詢機構。“知識分子不能太功利,其本職應是為社會提出方向性的意見和思想。”他說,“一個沒有偉大思想家的民族一定是一個矮小的民族。”針對有同學提出精英主義才是官本主義發(fā)生作用的重要原因,俞可平認為精英主義確實是對民主政治的反動,與馬克思主義相對立,認為在現實社會中我們應該既防止民粹主義,也防止精英主義。
“社會主義制度是關注人民的制度、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俞可平結尾總結道,“我們應當充分尊重人民的主體性,用民主和法治破除官本主義的遺毒,讓公民的權利本位取代官員的權力本位,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發(fā)展。”
時事大講堂是由校團委宣傳部主辦的形勢政策講座平臺。自2004年成立以來,秉承“時效性”、“高端性”、“權威性”的宗旨,通過舉辦各領域權威專家學者的講座,幫助在校學生了解時事政策、社會熱點和理論前沿。中國人民解放軍原副總參謀長熊光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萬鄂湘,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教授等珠江嘉賓為清華學生搭建了“處身校園,緊跟時代;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廣闊平臺
嘉賓簡介:
俞可平,政治學博士,研究員,教授,哲學和政治學雙學科博士生導師,德國杜伊斯堡大學名譽博士。現任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凱風政治發(fā)展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中國政府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基本觀點研究”課題首席專家、“中國地方政府改革創(chuàng)新研究與獎勵計劃”總負責人,兼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等校教授或研究員,曾任美國杜克大學、德國自由大學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政治哲學、比較政治、中國政治、政府創(chuàng)新、公民社會、全球化、治理與善治。
供稿:校團委 編輯:范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