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12月9日電 11月27日至12月5日,由清華大學黨委書記、校務委員會主任邱勇院士擔任團長,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北京體育大學等7所大陸高校40名師生赴臺交流。這是對馬英九先生4月率臺灣青年學生前來大陸高校交流的回訪。
訪問團團長、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邱勇在總結交流會上表示,此行有力促進了兩岸青年交流和文化交流。兩岸同胞割舍不斷的情感聯(lián)結,兩岸青年在交流中展現出的自信、活潑、謙遜和友善,讓彼此之間產生了積極的“化學反應”。
清華大學共有五名學生參加此次訪問。回味九天八夜的臺灣之行,寶島旖旎的風光,深入的對話交流,結下的深厚情誼,令他們難以忘懷。

沈亮
化工系直博生沈亮:這次臺灣行讓我深刻體會到,雖然隔著一道海峽,但我們的文化同源、語言相通、情感相近,是血脈相連的親兄弟。在與臺灣青年的交流中,我看到彼此眼中對共同歷史的認同,對當下生活的熱愛,以及對未來發(fā)展的期待。我了解到,他們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的祖籍都在大陸,像一位中山女高的同學與我分享,她的母親是成都人,她每年都要回成都一次,去吃社區(qū)里的麻辣鍋,可見兩岸青年興趣之相通。相信只要兩岸青年能夠繼續(xù)保持這種友好往來,增強相互理解與信任,就一定能夠為兩岸關系注入更多溫暖與活力。

楊倩
社科學院碩士生楊倩:臺北有許多街道都是以大陸的省份和城市來命名,比如有源自我家鄉(xiāng)的寧波街,還有杭州路、福州街、廣州街等,這些街道的命名讓我深切感受到臺灣同胞對祖國故土深深的思念。在政治大學時,我與一位臺灣同學約定,如果她到大陸來我一定要帶她到清華二校門、大禮堂走一走,嘗一嘗紫荊園和清芬園這兩個我最常去的食堂。奧林匹克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競技體育是青春的舞臺,而團結友愛、攜手共進則是我們兩岸青年共同肩負的責任。兩岸青年尤其要多多交流,持續(xù)加深了解、增進友誼,為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貢獻力量。

彭弋航
日新書院本科生彭弋航:在與臺灣青年交流時,我感受到他們的傾聽和理解,這不僅是一種禮貌,更是一種真誠和尊重的體現。這種尊重和理解,讓彼此的友誼更加堅固。臺灣人民的熱情也超出了我的想象。一路上我收到了許多禮物,包括一沓兒臺灣風景明信片。這是一個約定,約定下次再來時,一起探索更多美好的地方。這些小小的約定,承載著我們對未來交流的期待和對友誼的珍視。時間和距離不是問題,關鍵是我們相向而行。兩岸同胞的故事,就像月亮一樣,無論陰晴圓缺,總能照亮彼此的心,指引我們前行的方向。

李澤森
蘇世民書院學者李澤森:在訪問陽明交通大學時,我演奏了一曲《梁祝》,與臺灣青年展開了一場音樂文化交流。這是一首匯聚了中華文化精髓的經典作品,承載著兩岸人民共同的文化記憶。當琴聲奏起時,我感受到臺下聽眾的專注與共鳴,讓我們在中華文化中找到共同的情感連接。我們同根同源,在共同文化的熏陶下,有著許多共同的語言與價值觀,絕對可以打開更加多元化的交流和溝通渠道。而通過藝術的形式,我也深刻地體會到音樂與文化不僅是紐帶,更是我們傳遞理解與情感的重要橋梁。

李廣普
自動化系博士生李廣普:在臺期間,每一次參訪都讓我感受到文化和歷史的共鳴。在新竹清華大學,我們拜謁了梅貽琦老校長的墓園,新竹清華的老師還特地送給我們梅貽琦老校長的紀念文集,讓我倍感親切。在九份老街吃晚飯時,餐廳老板送給我們圓珠筆當作禮物并叮囑說,“希望你們用這支筆寫作美麗的中文”。這讓我想到臺灣作家余光中先生曾寫到,“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相信這種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是永遠割舍不斷的,文化的連接讓兩岸必然走在一起。
編輯:李華山
審核:曲田 周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