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冬昕
在清華讀博期間,,我有過將近5年的“雙肩挑”輔導員經歷:先后擔任化學系帶班輔導員,、學生工作組組長。這段寶貴的時光,,帶給我的收獲之一,,便是提升了談心談話能力,我認為這是輔導員的基本功,。
受到清華“又紅又專,、全面發(fā)展”傳統(tǒng)的感召,我從大一入學起就想當輔導員,,但又擔心自己的性格不太適合當輔導員,。在我的直觀印象里,輔導員大多比較開朗,、健談,,而我的性格比較內向、害羞,,用當今的網絡流行詞來說,,甚至有點兒“社恐”。
大二那年夏天,,我參加了化學系學生會主席的競選,,卻失利了。選舉結束后很久,,我都怏怏不樂,,想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做得不夠好。挫敗感像一張沉重的網,,將我緊緊籠罩,。
我當時的輔導員見我狀態(tài)不對勁,就主動找我談心,。他耐心地聽我講述了自己承擔的各項工作,,又為我疏導了情緒,之后對我說:“你的努力,,我們都看在眼里,,你自己的工作確實做得很好,但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你有沒有想過,和當選的那位同學相比,你自己身上還有哪些不足呢,?”
輔導員的話,,促使我開始思考。我意識到,,自己競選失利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其實并不善于跟別人交流,。上大學之前,我的生活范圍很小,,內容極其單純,,除了學習、游戲,、運動之外,,就是坐在家里,一本接著一本地讀課外書,。這使我非常缺乏人際交往的經驗,家里來了客人,,如果父母不在家,,需要我出面接待,我都不知道跟人家聊點什么好,,只能尷尬地笑笑,。上大學之后,周圍的同學來自祖國各地,。軍訓間隙,,大家坐在林蔭下聊天,我總是插不上話,,就安安靜靜地旁聽,,心里很羨慕那些“自來熟”、愛說話的同學,。軍訓結束,,我被推選為班長,整天忙于課程學習和班級工作,,平時總是獨來獨往,,一個人吃飯、一個人上自習,,除了幫助同學們答疑解惑,,或者組織課外活動,與周圍人的交流其實并不多,。
我此前雖然也隱約意識到這個問題,,但并沒有真正重視起來。現(xiàn)在競選失利,反而提醒了我,。
想到這里,,我對輔導員說:“我可能還是性格太內向了,和同學們交流太少了,?!?/p>
輔導員說:“性格內向本身不是問題,但是,,如果影響到你和同學們之間的交流,,或者不利于你開展工作,確實應該調整一下,?!?/p>
我說:“那我要怎么調整才好呢?不是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嗎,?”
輔導員說:“我們不一定要改變性格,卻可以提升能力,。比如,,如何與不太熟悉的人順暢地聊天。這種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需要通過訓練來學習和提高的,。訓練方法很簡單,就是模仿,、重復,、調整、創(chuàng)新,?!?/p>
那么,具體怎么做呢,?在輔導員的引導和啟發(fā)下,,我想出了一個簡單實用的辦法:先觀察別的同學之間怎么聊天,哪些是大家普遍關心的話題,,跟什么樣的同學適合聊什么樣的內容,,等等,然后嘗試參與其中,,循序漸進地提升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
過了一段時間,我觀察發(fā)現(xiàn),,同學們喜歡聊的話題與入學時間長短有關,。
新生喜歡聊的話題主要包括:一是高考經歷,,比如,考的是哪套卷子,,數學難不難,,作文題目是什么;二是家鄉(xiāng)習俗,,比如,,家鄉(xiāng)話的發(fā)音特點,喜歡喝甜豆?jié){還是咸豆?jié){,,過年吃水餃還是湯圓,;三是入學感想,比如,,坐火車還是飛機來的北京,,有沒有去過天安門、頤和園和故宮,,上大學之前會不會騎自行車,,等等。
高年級同學喜歡聊的話題則有所不同:一是學業(yè)情況,,平時關注課程難度,、作業(yè)多少、老師軼事等,,在考試周臨近時,則需要發(fā)泄情緒,,抱團取暖,,互相鼓勵與陪伴;二是發(fā)展規(guī)劃,,比如,,本科畢業(yè)之后是否打算深造、相關考試的準備情況,、未來職業(yè)選擇等,;三是時事政治,比如,,全球經濟走勢,、周邊國際關系、重大新聞事件,,等等,。
又過了一段時間,我也加入了“閑聊”的隊伍,,慢慢跟大家熟悉起來,,共同的話題也多了,。如果說,剛開始我參與“閑聊”,,主動發(fā)起對話,,還有些刻意鍛煉自己社交能力的動機,后來就完全是發(fā)自內心地想與大家交流,,并從中感受到人際互動的快樂,,收獲了珍貴的同窗情誼。
后來,,我如愿成為了一名輔導員,,卻發(fā)現(xiàn):當輔導員,可不只是“閑聊”這么簡單,,輔導員的重點工作內容之一,,便是與同學們進行談心談話?!靶率稚下贰彪A段,,我因為缺乏經驗,一時覺得難以入手,,摸不準同學們的思想動態(tài),,也不知道同學們到底在想什么、想跟我談什么,。
為了和同學們“有話可說”,,我查閱了報刊和書籍,請教了前輩與同行,,提前制定了一份計劃,,結合大學生群體在不同階段的特點,有的放矢地找同學們談話,。大一,,主要了解同學們的適應情況,作息時間是否合理,、宿舍關系是否融洽,;大二,關注成績暫時落后的同學,,幫助他們疏導學業(yè)壓力,、量身定制學習規(guī)劃;大三,,加強專業(yè)教育,,加強學風建設,豐富課外活動,,促進全面發(fā)展,;大四,,引導同學們完成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鼓勵大家“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臺、成大事業(yè)”,,在適合自己的崗位上奉獻青春力量,、實現(xiàn)人生價值。
與此同時,,我還自學了心理學,、教育學的相關知識,定期參加學校為輔導員開設的各種培訓課程,,并專門準備了一個記錄本,,每次與同學們談心之后,都會記錄主要內容,。比如,,我說的哪些話,好像對同學有所觸動,;哪些話,,同學似乎無動于衷?;蛘?,某位同學現(xiàn)在遇到了什么困難,我打算如何幫助他,;某位同學講了自己怎樣的成長經歷,,我應該如何理解他的內心世界,等等,。長此以往,我積累了不少經驗,,跟同學們的交流也逐漸變得順暢起來,。
在和同學們談心談話的過程中,我慢慢體會到,,每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或者問題,需要我們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想辦法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難免產生負面情緒,,要允許并接納負面情緒的存在,,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發(fā)展的眼光背后是積極的想法,可以幫助我們從負面情緒中抽離出來,,聚焦于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具體來說,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就是既承認問題客觀存在,,能力有些不足,也要認識到“我只是暫時遇到了問題”或者“我只是暫時缺乏某種能力”,;而且,,“問題是可以解決的”“能力是可以培養(yǎng)的”,并非“我永遠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或者“我是一個無能的人”,。所謂“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正是這個道理,。
我還體會到,,面對困難或者問題,我們需要的,,不僅是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還有來自他人的情感支持,,包括理解,、關愛、鼓勵,、陪伴,、見證,等等,。有時候,,一句簡單的“我理解你的心情”,要比“你應該這樣做”更加重要,。作為輔導員,,我們不能隔岸觀火、居高臨下地給出分析和建議,,而要帶著好奇與關注,,用心傾聽同學們的所思所想,感同身受地理解和接納一個跟我們可能有所不同的心靈,。在這樣的促膝長談中,,我聽到了同學們的煩惱與糾結,也看到了他們的執(zhí)著與堅韌,,他們和曾經的我一樣,,不斷克服困難,,超越自我,在追夢的道路上奮力奔跑,。
2017年4月,,博士畢業(yè)前夕,我從化學系學生工作組組長的崗位上卸任,,之后便專心投入到學位論文的撰寫中,。6月,我順利地拿到了博士學位,,不久之后,,又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直到去年年初,,如愿回到母校工作,。入職2個月之后,應系里邀請,,我再次擔任化學系學生工作組組長,,重新回到了學生工作隊伍。
同樣的崗位,,類似的工作內容,,我的身份卻發(fā)生了變化:從學生到教師,肩上的責任更大,,心里的壓力也更大,。但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夠克服困難,,做好這份工作,。而我的這份底氣,就來源于輔導員的經歷,,來源于輔導員的基本功,。美麗的清華園里,青年學子在成長,,我作為青年教師也在成長,,漫漫長路,讓我們攜手并肩,,同向同行,。
(作者系清華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
(清華新聞網11月9日電)
編輯:陳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