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教師圓滿完成南??瓶己酱稳蝿?/h1>
清華新聞網4月8日電 3月10日-4月2日,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馬輝教授,、廖然副研究員參加“探索一號”TS16航次,,并分別完成下潛,于4月3日順利返回深圳,。在本航次中,,中科院深海所“探索一號”船帶著“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我國南海海域針對海底垃圾,、冷水珊瑚,、海山生態(tài)、沉積物和巖石等有關科學問題展開實地考察和樣本收集,。航次科學家來自清華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中科院深海所,、自然資源部第二研究所等多家單位。

馬輝(左),、廖然(右)在“深海勇士”合影
本航次的總目標是以南海海山及峽谷區(qū)生態(tài),、地質及環(huán)境污染情況為調查對象,開展塑料污染,、海山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深潛調查及取樣工作,,取得相應的深潛科學研究成果,;完成深海智能專項,、重點研發(fā)計劃的相關裝備海試等。馬輝,、廖然利用自制穆勒顯微鏡測量了海底沉積物(包括硅藻殼、有孔蟲等),、深海微生物的偏振特性,;利用自制偏振相機記錄了海底目標(包括海底懸浮顆粒物、海底沉積物,、大生物和巖石等)的偏振圖像,,達到了預設的目標。兩位老師分別進行了下潛,,最深到達4300米;通過實地考察,親眼目睹了海底地形地貌,、沉積物、大生物等景象,。

馬輝在作下潛準備

廖然進潛器作下潛準備

馬輝,、廖然下潛時拍攝的海底景觀
左:巖石(黑),,珊瑚(紅、白扇狀),、海綿(白柱狀);中:海底動物活動留下的痕跡(白色發(fā)散型),;右:海底漂浮的水母(疑似)

馬輝,、廖然下潛時拍攝的海底景觀
左上:珊瑚和附著的海蛇尾;右上,,一支海綿,;左下:一片珊瑚和下方的蟹(紅腳白背);右下:海綿和蝦(白色)
在本次科考過程中,,馬輝,、廖然還與船上其他科考人員一起見證了“鯨落(Whale Fall)”的發(fā)現(xiàn)。鯨落是指鯨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與熱液,、冷泉一同被稱為是深海生命的“綠洲”。“鯨落”是非常罕見的海底奇觀,,迄今全球只發(fā)現(xiàn)50余處,。這次是中國科學家第一次發(fā)現(xiàn)、也是在南海第一次發(fā)現(xiàn)“鯨落”,。作為責任專家,,馬輝還主持了科技部 “深海專項”某項目一個課題的海試現(xiàn)場驗收。

科考人員合影
此次南??瓶际墙陙砬迦A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此前為深圳研究生院,,2019年在深圳研究生院和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的基礎上建立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參加的第6次大洋科考活動。海洋工程是深圳國際研究生院“6+1”主題領域之一,,該領域緊密結合海洋強國和粵港澳大灣區(qū)國家戰(zhàn)略,,重點建設深海工程、深海技術,、濱海工程與技術,、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4個學科方向。
供稿:深圳國際研究生院
編輯:李華山
審核: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