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0余名本科新生今入清華園
清華新聞網(wǎng)8月27日電 (記者 李含 高原 趙姝婧 劉蔚如 學生記者 潘正道 張瀚夫)8月27日,陽光燦爛的清華園迎來了3500多名本科新生,這些來自祖國各地的新同學們滿懷激情與夢想,將在美麗的清華園開啟新的人生征程。
全方位關懷溫暖新生 全過程資助促進公平

圖為前來報到的新生。石加東 攝
為了讓每一個踏進清華園的新生都能切身感受到來自學校的關懷和溫暖,多年來,清華大學堅持從招生錄取環(huán)節(jié)開始,就對廣大新生、特別是家庭經(jīng)濟困難新生的狀況給予全面了解和關注,在他們來校報到的全過程中,都能感受到體貼入微的服務。
8月27日,校長陳吉寧、校黨委書記陳旭、校黨委副書記史宗愷、副校長吉俊民等校領導來到新生入學報到地點綜合體育館和紫荊學生公寓區(qū),親切看望前來報到的新生和家長們,并慰問參與迎新工作的師生員工。
在綜合體育館,“綠色通道”的標識格外醒目。清華大學自1998年開始在全國高校率先開設“綠色通道”,今年已是第17年。新生如因家境困難無法湊足學費,可以直接通過“綠色通道”辦理臨時借款用于繳納學費和住宿費,不需要一分錢就可以完成注冊手續(xù)。
在“綠色通道”,陳吉寧仔細詢問了2014年家庭困難新生的報到情況和綠色通道申請情況,并要求相關部門一定做好困難新生入學的保障和服務工作。陳旭、史宗愷、吉俊民等校領導把包含智能手機、自行車、被褥、教材、理發(fā)、體檢、機時、學習生活購物券等10張愛心卡在內的“愛心紀念封”送到了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同學手里。陳旭對同學們說,大家不要為經(jīng)濟上的困難擔心,學校會竭盡所能地為同學們在校學習生活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希望大家努力學習,抓住寶貴的在校學習時光,努力成為全面發(fā)展的棟梁之才。
截至8月27日下午16:00,已有71名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新生同學在綠色通道辦理了臨時貸款,總額達到463750余元。廣東省臺山市白沙鎮(zhèn)石公坑村的馬曉君手里拿著綠色通道的“愛心紀念封”微笑著說:“暑假期間,清華的幾位老師特意來到了我的家中,了解情況后便向我介紹了清華一系列的資助政策,今天手續(xù)已經(jīng)順利辦理完成。今天是我來清華的第一天,這個校園跟我期待的一樣美好,溫暖、貼心,我很幸福,感謝清華助我圓夢!”
2006年起,清華大學就開始建設家庭經(jīng)濟困難本科學生新資助體系,至2009年,包括助學金、獎學金、勤工助學、助學貸款和困難補助等在內的經(jīng)濟資助體系就實現(xiàn)了“兩個全部”的目標:不但覆蓋了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全部學生,還為經(jīng)濟特別困難的學生解決了全部的基本求學費用。新資助體系為每一個進入清華的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制定覆蓋本科四年的全過程、全方位、全員參與的資助計劃,確保學生完成學業(yè)健康成長,推動實現(xiàn)教育公平。

圖為陳吉寧詳細了解迎新工作情況和新生的報到情況。記者 苑潔 攝
在綜合體育館西側的網(wǎng)球場院系迎新區(qū),陳吉寧與迎新工作人員和正在辦理手續(xù)的新生親切交流,詳細了解迎新工作情況和新生的報到情況。來自水利系的新生莫偉彬獨自乘坐火車歷經(jīng)26小時到校報到,陳吉寧仔細詢問了他入學手續(xù)辦理和住宿安置等情況,鼓勵他珍惜大學時光,全面發(fā)展。
在港澳臺學生報名點前,陳旭親切地與來自香港的醫(yī)學實驗班新生金振碩和經(jīng)濟管理學院洪逸曦交談,關切地詢問他們生活上是否有不適應的地方,鼓勵他們在清華進一步打開國際化視野,多參加學校舉辦的各類活動以及暑期實踐調研,遇到學習生活上的困難可以隨時和學校溝通。
陳吉寧、陳旭等校領導還分別到紫荊學生公寓看望新生及家長。在紫荊11號樓209B定向航空生宿舍,陳吉寧與來自熱能系的龍昭親切交談,詢問他獨自從四川坐火車來清華報到的情況、宿舍整理和未來幾天班級活動安排等情況。陳吉寧說,獨立報到非常好,希望你們盡快融入大學生活,清華歡迎你們的到來。

圖為陳旭與新生親切交談。石加東 攝
在5號樓129A宿舍,陳旭與來自湖北的水利系新生劉穎及其家長交流,詢問報到的情況和來到清華的感受。當?shù)弥鳛樾律h員提前報到并參與迎新工作時,陳旭表示贊許,并鼓勵她在學校不斷經(jīng)受鍛煉,迅速成長成才。在10號樓101B宿舍,陳旭向工物系新生肖昌明及其家長介紹學校近期的發(fā)展,并向家長表示,學校會全心全意照顧好同學們,為大家創(chuàng)造最好的條件,希望家長們放心。
貼心服務、便捷手段迎接新生
在紫荊學生公寓綜合服務樓前,到處洋溢著歡聲笑語,每一輛載滿新生和家長的清華校車停靠在路口,各院系負責迎新的志愿者同學們都會蜂擁而上,高舉院系指示牌,大聲喊著院系名稱,幫助新生更快找到自己院系。接車的志愿者隨后引領新生到院系迎新點進行報到,再一對一由專人引領到宿舍進行登記入住。

圖為選購好生活用品的新生。苑潔 攝
在一片熱鬧喧囂中,各項迎新服務工作有條不紊:涼席、臉盆、水瓶、臺燈、插線板等日用品整齊地碼在臨時貨架上,方便同學們選購;在學校的重要交通路口以及學生公寓區(qū)附近,擺放著精心繪制的校園地圖以及宿舍樓號指示標牌,指引同學們順利辦理入學入住手續(xù);在宿舍樓外,有專門的工作人員為新購自行車的同學們細致地噴上學號,并細心地指示同學們自行車位的分布情況,還有專門的窗口為同學們提供加長床的定制,當天定制當天就可以住上舒適滿意的床鋪;在迎新現(xiàn)場,工作人員還用心地為學生和家長準備了飲用水和紙杯……每一個微小的細節(jié),都用體貼的服務溫暖著新生。

圖為“老生”熱情迎接新生。石加東 攝
近年來,隨著迎新系統(tǒng)信息化的不斷推進,新生入住的手續(xù)大大簡化,效率顯著提高,“一分鐘”已成為新生報到的關鍵詞。新生辦理入住手續(xù),只需要提交錄取通知書,宿舍樓樓長用掃描槍讀取上面的條形碼,即可獲得學生的全部信息,包括是否訂購被褥、是否領取生活用卡等。迎新系統(tǒng)與學校的財務中心實現(xiàn)了內部數(shù)據(jù)連接,學生入住避免了現(xiàn)金往來,辦理程序更加規(guī)范方便。
此外,今年的迎新服務也更多地借助網(wǎng)絡,貼近95后新生的使用習慣。學校各學生宿舍樓在人人網(wǎng)、微博上紛紛開設賬號,通過《學生公寓生活指南》、樓內宣傳欄告知同學,在第一時間傳播生活信息,及時幫助同學們解決困難。
有才華、有夢想的新清華人
多年來,清華大學在自主選拔和多元選才的探索中總結提出了“招生為了培養(yǎng),招生促進培養(yǎng),招生就是培養(yǎng)”的理念,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清華大學以“新百年計劃”為突破口,通過十種招生途徑,整合人才選拔與人才培養(yǎng),招選最有才華兼具遠大夢想的青年學子成為新的清華人。
畢業(yè)于新疆烏魯木齊一中的艾尼亞爾•艾力汗木是一名新生預備黨員,2014年新疆理科總分(含加分)第一名。早在年初,他通過清華新百年“領軍計劃”選拔,就獲得了60分的加分,但最終考入清華,并沒有用到這個加分。坐了十多個小時的火車從家鄉(xiāng)伊犁到烏魯木齊,再坐四十幾個小時的火車來到北京,艾尼亞爾感嘆:“來清華前,只知道清華是一所頂尖學府,但是來到這里,感覺清華更是一個開闊視野,培養(yǎng)領袖的地方。”從小有志于投身數(shù)理基礎科學研究的他,對于在清華的學習和生活充滿期待。
家住福建武平的蘭金峰是武平二中“歷史上第一個考來清華的”。家鄉(xiāng)經(jīng)濟條件和教育資源相對薄弱,全縣已經(jīng)多年沒有同學來到這邊學習。盡管蘭金峰的家庭條件不是很好,但是從考入高中的那一刻,他就下決心努力為考上清華而奮斗。了解到蘭金峰的家庭情況后,清華大學在他參加高考前后不同階段,都為他提供了各類獎助學支持。今天,懷著感恩的心,他獨自一人輕裝上陣來報到。這個1995年的小伙子,將在清華邁開自己獨立自強的又一個步子。

圖為奧運游泳冠軍葉詩文接受媒體采訪。柳夏 攝
迎新現(xiàn)場,奧運游泳冠軍葉詩文的出現(xiàn)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今年她以應屆生身份被清華大學法學院錄取。談到對清華的第一印象,葉詩文驚嘆“清華好大”。“我覺得我需要一輛清華自行車”,她笑著說。面對即將到來的仁川亞運會,葉詩文正加緊訓練,她充滿信心地說自己要“努力給清華一個世界紀錄!”盡管國家隊的訓練異常緊張,葉詩文還是希望能夠利用寶貴的時間抓緊讀書,“爭取四年后在這里畢業(yè)!”
此外,在清華大學2014級新生中,還第一次出現(xiàn)了“00后”,今年年齡最小的新生出生于2001年1月。今年的新生中還有七對雙胞胎,他們一路攜手走來,又一起選擇清華作為繼續(xù)深造、成長的平臺。
“大一行動計劃”助新生邁好第一步
作為從高中生轉為大學生的重要轉型期,大一是學生成長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針對由成長環(huán)境、生活習慣、人際交往、學習方法轉變造成的一系列不適應的問題,清華大學制定了針對大一新生的專項行動——“大一行動計劃”。

圖為迎新現(xiàn)場與吉祥物合影留念的新生。石加東 攝
“大一行動計劃”從通識教育、集體建設、文化養(yǎng)成、導師匹配、體育精神等多方面對新生進行教育和引導,希望在這一關鍵時期里,解決學生的困惑,提升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和激發(fā)新生探索未知的內在動力,為實現(xiàn)學校構建價值塑造、能力培養(yǎng)和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打下堅實基礎。
校團委副書記、大一新生軍訓團副政委胡凱表示,今年的大一行動計劃重點突出體育專項。“體育是清華的光榮傳統(tǒng),‘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號體現(xiàn)著清華人的責任和擔當,體育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我們會在大一新生的一系列活動中突出體育。”
馬約翰先生在清華任教期間,曾開設“第一堂體育課”,在新生入學教育時專門為所有新生講解清華精神,并親身示范,講解清華體育課的要求,每次課都能極大的激發(fā)同學們的鍛煉熱情,成為當時清華新生入學教育的突出特色。
如今,團中央、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同提出“走下網(wǎng)絡、走出宿舍、走上操場”的要求,清華大學將在今年新生軍訓時恢復清華“第一堂體育課”的傳統(tǒng),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以符合同學特點和貼近同學生活的形式,讓同學們在“第一堂體育課”中領略清華體育精神。
同時,清華大學還有著每天下午“四點半”強制鍛煉的傳統(tǒng),這一傳統(tǒng)曾讓無數(shù)清華學子受益匪淺,隨著時代的變化,這一傳統(tǒng)漸漸從強制變?yōu)樽杂X。今年,在校團委、體育部、教務處等多個部門的協(xié)作下,清華大學將針對大一新生恢復“四點半”強制鍛煉的傳統(tǒng),讓同學們有時間、有興趣在鍛煉中感受各種體育項目的魅力。
相信該計劃的實施不僅能很好的鍛煉同學們的體魄,促使一部分同學找到終身熱愛的體育項目,養(yǎng)成終身鍛煉的習慣,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能從體育中不斷獲得支持自己實現(xiàn)夢想的強大精神動力。

圖為迎新現(xiàn)場。記者 智斐 攝
據(jù)悉,清華大學今年的招生總規(guī)模相比往年略有增加,其中,理工類考生占比81%,文史類考生占比12%,藝術類考生占比7%。2014級新生中,少數(shù)民族考生接近10%,來自縣級及縣級以下高中的考生接近四分之一,男女生比例為二比一,與往年持平。接下來,3500多名2014級新生將接受一系列入學教育并開展軍訓,開啟他們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
視頻新聞請點擊:http://tv.tsinghua.edu.cn/mcms/?p=4292
編輯:蕾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