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盛會需嚴防疫情,如何實時監(jiān)測賽區(qū)公共環(huán)境安全衛(wèi)生成為難題。清華大學醫(yī)學院研究員劉鵬與課題組師生共同為冬奧開發(fā)出一套防疫“黑科技”,為賽區(qū)空氣進行新冠“體檢”。課題組師生共承擔20個賽事場館的檢測工作,將實驗室的研究成果成功應用到國家重大任務中,真正實踐課題組“學以致用”的宗旨。
寒夜奔走,為冬奧賽區(qū)空氣做“體檢”
凌晨兩點,從接樣車上取下國家速滑館的氣溶膠檢測樣本,劉鵬課題組的博士后李尚霖開始了冬奧賽季里又一次的檢測任務。在黑夜中往返賽事場館接送樣、完成樣本檢測是清華大學醫(yī)學院劉鵬課題組在冬奧拉開帷幕后的日常寫照,每天下午一直到凌晨三四點,課題組成員都隨時可能收到來自20個不同賽事場館的空氣氣溶膠檢測任務。為了給場館方預留充分應急反應時間,課題組同學們在接到檢測樣本后的第一時間,就必須立馬啟動工作。

在主媒體中心搭建的臨時檢測站內,李尚霖在進行準備工作
說起與冬奧的結緣,李尚霖告訴我們,那是在2020年的9月,新冠疫情雖然已進入常態(tài)化管理階段,但仍然有潛在的風險。為了能夠讓新冠病毒檢測更高效,劉鵬聯(lián)合校內其他課題組、北京大學、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和昌平實驗室等單位,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開發(fā)完成了公共空間生物氣溶膠新冠病毒核酸監(jiān)測系統(tǒng)。隨后,在劉鵬的帶領下,課題組師生迅速推動相關監(jiān)測系統(tǒng)產(chǎn)品化工作,該系統(tǒng)可在45分鐘內實現(xiàn)全集成、高通量、自動化的新冠病毒檢測,讓空氣中的少量病毒也“無所遁形”,產(chǎn)品化后的監(jiān)測系統(tǒng)經(jīng)過科技冬奧的層層遴選,得到了奧組委的高度重視,成為了所有場館的必選項目。“我們已在冬奧會的20個場館部署了氣溶膠采集器,同時設置了兩個臨時檢測站,為冬奧會提供全面的氣溶膠檢測保障。”李尚霖說道。

檢測站內,劉鵬課題組2020級碩士生李保在進行樣本檢測
接到冬奧任務后,劉鵬課題組所有成員全身心投入監(jiān)測工作之中。賽事期間整個場館氣溶膠采樣過程極為細致復雜,需要閉環(huán)內指定采樣工作人員完成采樣后轉交緩沖區(qū)的課題組成員,再接力傳輸給接送樣人員,最終將檢測樣本送到檢測站。單一線路的一次采樣檢測任務就需經(jīng)過多環(huán)節(jié)的層層接力,當20個場館的檢測任務同時啟動后,劉鵬課題組首先需要解決的是人員調配緊張的壓力。課題組同學全員上線,劉鵬開車完成接送樣,所有同學隨時待命接受任務調配,檢測的接力棒在課題組內一站站傳遞,從未落下。

李保在緩沖區(qū)接樣
“檢測站的那一碗熱元宵”
被問起在助力冬奧防疫工作中最讓人難忘的一件事,同學們的回答居然是“檢測站的那一碗熱元宵”。正月十五,課題組同學仍然堅守在各自的檢測站點,完成一次次的樣本檢測。未曾想到的是,在檢測站外,劉鵬已送來熱騰騰的元宵。李尚霖和李保坐在檢測站吃著劉鵬煮的元宵,熱氣蒸騰中,他們倆又想起了測試賽的那個雪夜:測試賽直到夜晚才結束,寒冷的北京簌簌飄雪,兩人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完成了第一次的檢測任務,起霧的面罩、驟降的氣溫、初到場館的不熟悉都讓首次任務的完成困難重重,但劉鵬卻一直在外駐守,并將被褥和簡易床送到了檢測站,兩人一天的疲累和寒意瞬時被溫暖所包圍。
冬奧會期間的北京溫度極低,在許許多多個寒夜里,堅守在檢測各個工作環(huán)節(jié)的課題組同學都受到來自劉鵬的關心,課題組2019級碩士生韓冰倩負責最終的樣本檢測工作,是團隊里睡得最晚的同學之一,也是劉鵬最放心不下的學生。“劉老師常常叮囑我們要注意保暖,安排好自己的吃飯時間,調整好作息。”細致入微的支持讓韓冰倩感到安心,因為有整個課題組“大后方”一直在支持著她。

劉鵬課題組除夕夜一起包餃子
在場館氣溶膠檢測工作中,還有劉鵬從其他研究方向動員參與的同學。2020級博士生趙添和2019級博士生李愷怡的研究方向分別為單細胞測序和類器官培養(yǎng),與場館新冠病毒檢測所需要的相關技術并非完全對應,研究方向也不甚相同。但劉鵬對她們進行了積極動員,“對于工程科研人員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的所學應用到國家發(fā)展之中,能在冬奧賽事中考驗我們的技術,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機會。”回憶起自己2008年曾在美國留學期間與諸多留學生一同自發(fā)護送奧運火炬?zhèn)鬟f的經(jīng)歷,再到如今回國能以科研技術服務冬奧,劉鵬以親身經(jīng)歷影響了趙添和許多實驗室同學,他們都毅然選擇加入冬奧場館檢測工作,迅速學習并掌握了相關檢測技術,堅守在冬奧每個需要檢測支援的時刻。
“我們準備好了,所以無懼挑戰(zhàn)!”
整個冬奧過程中,劉鵬一直與課題組同學并肩戰(zhàn)斗,每個場館的微信群里、夜晚的檢測站外、接送場館樣本的車輛上都能見到劉鵬的身影,“老師一直和我們在一起,我們遇到棘手的問題,他都會第一時間出面溝通解決。”從初期監(jiān)測系統(tǒng)的科研設計,到冬奧系列檢測工作結束,無論細碎或重要問題,劉鵬總能第一時間為同學們解決。而在劉鵬眼中,此次的冬奧檢測工作正是檢驗課題組科研成果的一次寶貴機會:“工科的特點就是要學以致用,不能只在實驗室內部閉門造車,在實驗室做的研究工作不是為了發(fā)文章或畢業(yè);而是真正做有用的技術、有用的工具,這就需要在實踐中去檢驗。”
“由于大家在測試賽期間就已經(jīng)積累了豐富經(jīng)驗,所以開幕后的大部分情況都在預期之內。”從李尚霖的話語中,不難看出課題組滿滿的信心,信心背后是課題組師生測試賽期間無數(shù)次的實驗和練習,是研發(fā)階段對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細節(jié)的“死磕”。這種嚴謹?shù)木癫⒉粌H限于這一個項目,在課題組長期的科研工作中,劉鵬一直提倡嚴謹科研,“劉老師對我們實驗要求嚴格,我們知道只有這樣,研究課題才能一步步穩(wěn)扎穩(wěn)打,走得踏實。”
劉鵬課題組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并未隨著畢業(yè)而減淡,而是一直擰成一股繩,匯聚成同一股力量。在此次冬奧中使用的空氣氣溶膠監(jiān)測設備中,最終推動芯片全集成檢測的一個核心部件是其上的“濾紙”,而提供這一濾紙技術的是已經(jīng)從實驗室畢業(yè)的師兄,其提供的濾紙擴增兼容性好,為監(jiān)測設備的全集成檢測起到重要助推。
經(jīng)過此次冬奧的“試煉”和完善,李保期待這套空氣“體檢”系統(tǒng)今后能在更多人流密集的場所落地,更好地服務于日常疫情防控工作。除了新冠病毒的檢測和防控外,李尚霖也還有另一個心愿,那就是希望有朝一日這個系統(tǒng)能夠大范圍服務于其他呼吸道病毒的檢測和監(jiān)測。

劉鵬(左三)和學生們
“學以致用,為國分憂”,這是劉鵬對課題組同學一直以來的期許。在攻克科研途中面對的難題時,在常需顛倒日夜的檢測工作里,在冬夜寒冷的檢測站中,在奔波于緩沖區(qū)和檢測站的車輛里,課題組師生從未喊苦喊累,而是駐守在各自的崗位上,隨時準備接力完成各項任務。堅決完成國家重大任務的信心,精準踩上每個工作節(jié)點的高效,或許正是來源于課題組同學共同的信念:“我們準備好了,所以無懼挑戰(zhàn)!”
(清華新聞網(wǎng)3月2日電)
供稿:研工部
編輯:陳曉艷
審核:呂婷